2012年12月7日 攝氏21℃
宜蘭縣宜蘭市舊城東路尾 晴天
離開大貓扁食麵、林姓祖廟-蘭城新月漫步 後,離舊宜蘭監獄署不遠的宜蘭市中山公園,是重森ㄚ被今天行程的主要目標。公園內有一座被列為縣定古蹟的「獻馘碑」。
宜蘭中山公園也稱為宜蘭公園,亦由於園內有著名的獻馘碑,當地人亦直接用「獻馘碑」來稱呼該公園。設立於台灣日治時期的1909年,位於宜蘭市的東南邊,舊城東路尾,該公園是早期宜蘭市唯一的休閒場所。
中山公園,舊稱「宜蘭公園」,與獻馘碑在同一年設立,這是宜蘭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佔地面積不大,卻擁有百年歷史,園內老樹奇石,林蔭幽徑,頗為怡人,不時可見松鼠跳躍於林間。 公園又與宜蘭演藝廳毗連,構成一處具有歷史與藝文氣息的公園休憩空間。
公園內除了獻馘碑,還有兩處兩處日本時代遺跡,一是忠靈塔,一是日軍通訊中心掩體,都已被列為歷史建築。
忠靈塔附近的步道旁,有一座防空壕的掩體,是日本時代的日軍通信中心,建於昭和18年(1943), 當時日軍因太平洋戰爭的戰況漸趨不利,駐守宜蘭的「盾」部隊在公園內建造了這座掩體, 駐防15名官兵,負責聯絡宜蘭外海的海、空作戰。這座掩體,現已廢棄,成了歷史建築。
忠靈塔,設立於昭和11年(1926)8月,以悼念為國殉職的軍人,由當時台灣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柳川平助題字。 柳川平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率領日軍第十軍, 侵略中國杭州、上海、南京等地。1945年初,柳川病歿,還不及看見日本戰敗投降。
戰後,忠靈塔石碑遭到破壞,塔前的鳥居、石燈籠都已消失,石碑基座被毀,碑石斷裂, 遭到廢棄,如今則重新豎立於中山公園內。碑石背面有碑文,夾雜漢文、日文,字跡漸模糊, 是紀念當時台灣步兵第一聯隊第二中隊殉職的士官兵。殉職事蹟不明,猜想應與泰雅族的戰役有關。
獻馘碑,設立於明治42年(1909),這一年,南澳的泰雅族人向日本政府歸順,獻繳歷年所獵殺的235個人頭及兵器,於是地方人士集資將人 頭骨葬於此地,並立碑紀念。
碑石的形式頗為特色,碑座四角,各立一根方形石柱,環繞圓形的主碑體,構成既肅穆而有氣勢的建築效果。 聳立的圓柱碑體,以石塊堆砌而成,柱頭覆以圓蓋。圓柱鑲以大理石,刻著「獻馘碑」三個大篆字體。基座正面有碑文, 記載立碑的緣起。
碑文是勝利者所寫的,內容雖不盡客觀,但也反映了開蘭以來,漢人與原住民之間有過的激烈衝突。 自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眾入墾噶瑪蘭,在頭圍(頭城)建立根據地,接著二圍、三圍、四圍、五圍,逐步推進, 由點而線,由線而面,漢人不斷擴張墾地,而與世居蘭地的原住民發生激烈的衝突。
自清朝以來,以迄日本時代,官府對原住民撫剿並行,而無法完全消弭原住民的反抗。 尤其以南澳一帶的泰雅族人最強悍勇猛,使羅大春所闢的蘇花古道幾淪於荒廢。 日本統治台灣後,明治36年(1903),設立蘇花警備隘勇線,以監控南澳的泰雅族人;明治39年(1906),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上任後,更採取強硬的政策,以優勢武力進討不肯歸順的原住民部落。南澳的泰雅族人受到壓制, 不得已於明治42年(1909)向官府歸順,獻出武器及所獵殺的頭顱。
獻馘碑碑文:
蘭邑僻在臺灣東部,北山面海,沿山一帶以上,俗有呼為「生番」者,性極慓悍猙猛, 說文曰「獸足」,謂之「番」,意者生長深山,日與獸伍,未經王化陶鎔,生番命名 是之取稱。其居上巢下窟,其食羶肉酪漿,其種族異名分,其俗身文體裸,其酬酢往來, 既禮義廉恥之不知,其出沒隱見魑魅魍魎之難測,殘忍成習,戕殺為勇,或持刀刃,或帶銃 炮,或三五成群,或仟佰聚黨,或白晝遽下山麓,或黑夜突入家,或潛伏曲襲人以不及窺, 或逕落平原傷人,以不及料,嗟嗟!災禍之烈,何止殺身;冤慘之深,孰如喪首!
清政府嘗憫焉,亟思為民除害,又以覆載攸同,不忍右戮,乃於設隘提防以外,屢為招安,為民除 害,無如其梗化不服何;興師問罪,又無如何其負隅相抗何。改隸以來,戎馬倥傯,官斯 土者,類因平匪事,忙未遑及此而生番之嗜殺如故,上下百有餘年,街庄人民山隘士卒遭害難以數計。
及中田廳長蒞任,首講理番之策,以建治安之基,及築警寮設隘線,明治三十六年十一月自清 水溪始,迄同四十一年六月抵大南澳止,星霜六易。布置已周,犄角以制,威武以壓之,又興化 育以啟其愚,通貿易以利其便,撫綏備至,感召最神,遂有以使之去逆效順,一自南澳平眾社服 乃扶老攜幼,稽首於軍前曰:「今而後世世子孫皆感生成之德,毋復行兇肆害,為悉致所馘顱骨 且獻其兵器以謝罪焉。」於是殘魂慰,群情洽,民番共睦,人鬼相安。我蘭自開闢至今,何曾有 此盛事!爰是紳耆倡捐,閤邑響應,因為築塚建碑以安亡魂,且俾爾熙來攘往者得以知聖世之澤及枯骨。
明治四十二年三月 宜蘭廳下紳士商庶總代 波江野吉太郎、江錦章、李紹宗、陳倫元 同具
藍新 林拱辰 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