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 攝氏21℃
臺東縣鹿野鄉瑞和村瑞景路3段1-1號 晴天
重森ㄚ被在綠油油的稻田襯托下,今天的天氣相當溫暖,陽光又不太強烈,順勢拍了 二層坪水橋寫真-台東駱駝。
終於離開 二層坪水橋-台東駱駝,順著路開車不遠,就來到路旁的瑞和車站。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台灣欒樹花期雖已接近尾聲,台東鹿野鄉瑞和火車站每到假日,仍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鐵道迷到此拍照,「鐵道筆直、兩邊景物對稱,遠方有中央山脈為背景,怎麼拍都好看。」
瑞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韓筆鋒表示,瑞和火車站幾十年來都是無人車站,只有區間車停靠,因車站位居社區中心點,在地居民不忍其無人看管,15年前由鹿野鄉公所認養,社區扛起維護之責,並爭取經費,在鐵道兩旁植下台灣欒樹及阿勃勒。
「當年只想綠美化車站而種樹,近年只要花開,就有不少攝影愛好者到此取景。」韓筆鋒說,每年6、10月分別是阿勃勒、台灣欒樹花開時,車站就熱鬧起來,但光靠社區爭取經費維護非長久之計,今年鄉公所計畫承租車站,作為在地農特產展售及社區觀光平台。
「歡迎來瑞和車站拍照、飲茶、聊天。」瑞和火車站維護志工韓冠宇在車站內擺了張奉茶桌,讓民眾品嚐在地青農贊助的紅烏龍,還花心思將各級列車經過該站的時刻表,供民眾免費索取。
韓冠宇說,到瑞和火車站拍火車,直線、對稱,角度超好抓,連攝影初學者隨便拍都好看,大家都拍得有成就感,來拍照也不要忘記喝個茶,進一步認識瑞和社區的點點滴滴,才能不虛此行。
瑞和車站位於台灣臺東縣鹿野鄉,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臺東線的鐵路車站。
大正12年(1923年)7月14日:設「大埔停車場」開始營業。
1945年:因行政區域改稱為鹿野鄉瑞豐村,站名和地名改稱為「瑞豐」。
1979年1月1日:因瑞和村由瑞豐村中分出,站名和地名再改為「瑞和」。
1986年3月24日:降為簡易站,並指定由瑞源站管理。
1989年5月15日:降為招呼站。
2016年6月28日:啟用多卡通刷卡機。引文維基百科
瑞和車站距離瑞源車站只有2.7公里,兩站屬性也相似,都是鹿野鄉轄下的村落,但這兩站命運卻大不相同。在1980年代台鐵開始精簡車站規模及人事,關山~鹿野這一段16.2公里的路程,只有單線運行絕對會造成瓶頸,中間三個小站勢必要保留一個維持有人站運作,才能進行交會業務。很明顯地,瑞和站的位置最恰當,北到關山8.9公里,南到鹿野8.3公里,若保留瑞和站的規模,把月美、瑞源降為招呼站,這是最理想的如意算盤。我記得有一段時間,台鐵確實朝這個方向在進行,讓瑞和的停靠列車層級高於瑞源,營造出大站的氣氛,目的應該就是要把業務集中於瑞和。可是人口分布與乘車習慣可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瑞源地區有較大的聚落,較多客源,自然會用民意和數字告訴台鐵該怎麼做,所以最後仍是瑞源維持有人,瑞和則一路降為招呼站。
瑞和車站原名瑞豐車站,在我剛開始背車站的時候,最早看到的版本也的確是瑞豐,後來才變成瑞和。那是因為原本的鹿野鄉瑞豐村分割出瑞和村,也就是今天車站週邊的區域,瑞豐村則主要是在台9線附近。為了釐清位置、避免混淆,瑞豐車站遂於1979年改名瑞和車站。瑞和車站正面沒有市街,四周民宅也是稀疏分佈,看不出明顯聚落,加上無人化的車站風情,我還是決定將它歸類為秘境車站。
瑞和車站是東拓標準站房,月台也是大理石紋碎塊鋪面,兩者皆為台東線鐵路最常見的配置。站場本來應該有一定規模,但降為無人站之後,僅保留正線,其餘側線全部撤除;不只如此,站房內側還進行綠化,與路軌和月台做一區隔。不過現在瑞和車站最突出的景象不是在站內,而是在空蕩蕩的無人化站房內外。
瑞和村主要是由客家人和阿美族原住民所組成,而車站附近是客家人居多。在瑞和站被降為無人化招呼站之後,當地居民不忍心看到相伴許久的鐵路車站就這樣荒蕪,甚至被惡意破壞,於是招呼大家以社區的力量,一方面維持站房內部與門面整潔,一方面尋找車站重生的價值。現在的瑞和車站雖然沒有任何實質機能,卻成為一個展示空間,牆上和沒有玻璃的窗戶上掛著老照片、東線鐵路介紹,還有當地居民自己製作的客家風格花布,而且車站內外都維護得非常整潔,讓這個無人化站房跳脫了老舊、骯髒、乏人管理的一般印象。看看瑞和站跟月美站的巨大反差,就知道台鐵的這個作法是對的,不過還是需要在地居民的共識與一些付出。引文自鐵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