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6日                         攝氏8℃  

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村   晴天

    重森ㄚ被先去過一步跨-東北駱駝,然後回頭登上虎山長城。

 

 

   虎山原名馬耳山,位於鴨綠江與鴨綠江的支流靉河的交匯處,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面積約4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山峰突起,周圍地勢平坦,視野開闊。

 

    距丹東市區約有20公里。虎山長城(古稱老邊牆)始建於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位於虎山南麓,據《明史》記載:「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實錄》也載有:修築已坍塌的「東路自開原直抵鴨綠江」邊牆。《安東縣誌》記載說:「老邊牆,在縣治東北四十里,靉河北岸,……嘉靖二十五年,更為第二次拓邊,置江沿台堡於今九連稱,則老邊牆之築,必在此時」。

 

    明代巡撫都御史王之浩登臨虎山要塞時,曾寫下《登馬耳山望朝鮮》一詩。修建虎山長城的目的是為防範崛起的女真人及海上外敵的入侵,明朝末年,虎山長城成為後金的實際控制區,而虎山長城做為阻擋後金的軍事要塞而遭到破壞,清朝入關後虎山長城失去軍事防守意義,從此荒棄。 

 

   1989年,通過飛機航拍和實地調查考證,在中朝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內,發掘出600餘米長城遺址。

 

    1990年,經羅哲文等長城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認定為明長城東端起點,它橫越虎山向北向西經遼寧省的撫順、瀋陽、遼陽、鞍山、錦州與河北省境內的山海關長城相連接。

 

   這一發現使中國長城延長了1000多公里,而也更改了歷史教課書上講述的長城東端起點為山海關的說法。

 

   1990年發掘出虎山長城掩埋在土層下的明代萬里長城東端的起點台址。台址為夯土築成,邊長36米,存高4米。在台址東面,有接續的石築城牆,逶迤直上虎山。

 

   1992年曾投資380萬元人民幣,修復了600多米虎山長城,初現了長城最東端的面貌。2000年又總投資2230萬元人民幣,完成了1000多米的長城主體修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