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 攝氏25℃
台中市中區中山路20號 晴天
重森ㄚ被今天周末,臨時起意背包一背,搭上高鐵一個小時就到台中站,在新烏日站搭上台鐵區間車。
非常快的就來到台中火車站,走出車站從台灣大道不到10分鐘就來到綠川,沿著整治好的綠川漫步走到日治時期,日人建造橫跨綠川橋樑-「新盛橋」,位於中山路與綠川東、西街,如今更名中山綠橋,是台中市歷史建築之一。
然後順道走進新盛橋旁邊宮原眼科,以及附近的第四信用合作社,好久沒來,順便湊湊熱鬧。
綠川原名「無名溪」、「新盛溪」,為台灣台中市中心四條主要河川之一,與柳川、梅川、麻園頭溪並列其名。綠川是台中市人文發源地,最早歷史起於清代,乃因綠川流經台中盆地所形成低窪平原,自中國大陸移民居住於此,位在現今台中公園一帶發展出市街。
日治時期明治36年(1903年)依明治34年(1901年)之市區改正圖進行整治,明治38年(1905年)後配合縱貫鐵路施工及臺中驛(今舊臺中車站)的設立,再度依明治44年(1911年)公告「台中市街之市區計畫」,保留綠川、柳川外,其餘各河床、窪地皆以填平,其跨越綠川各橋樑於此一同改建,並進行河道截灣取直呈現東北-西南流向之今貌,自東北方依序流經臺中市新高町、干城町、綠川町五至一丁目、壽町一丁目、老松町一至四丁目、敷島町四丁目、木下町、有明町等地區。
明治45年(1912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巡視新盛溪,因河岸景色綠映青翠而改名至今。有鑑於綠川面臨環境上危機,1970年,由攝影記者余如季先生發起《綠川·同心花園》活動引起各界迴響,因此逐年至今已有美化河岸景觀。
今日綠川水源地,在北屯區和北區交界處東段,流經北區、東區、中區、西區、南區,於僑泰高中(大里區、烏日區與南區交界)附近匯入舊旱溪。其中自中正路口至精武路口這段河川已不復原貌:往北已加蓋為雙十路一段之一部分;往南的綠川東街、綠川西街之間與第一市場前(現今東協廣場),也已加蓋,做為仁友客運之轉運站。2016年底市府啟動「新盛綠川水岸廊道計畫」,將再次改造綠川中游的景貌。引文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