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攝氏24℃
葡萄牙里斯本貝倫區 晴時多雲
重森ㄚ被下車參觀聖哲羅姆派修道院-葡萄牙駱駝後,我們就來到附近1837年創立的百年蛋塔創始店Casa Pastéis de Belém。
葡式蛋塔(葡萄牙語: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ém,複數形式分別為 pastéis de nata、pastéis de Belém),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塔,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屬於蛋塔的一種,焦黑的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為其特徵。廣泛地存在於葡萄牙與葡萄牙語圈國家,以及有大量葡萄牙移民的國家(例:美國、澳洲、加拿大、盧森堡和法國)。
葡式蛋塔最早由19世紀葡萄牙里斯本貝林區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的修女發明,1820年代修道院關閉。1837年開始原來的蛋塔在世俗餅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有售,因為店面位於里斯本貝林區(Belém),那裡賣的蛋塔稱作貝林塔(pastéis de Belém)。今日,餅店已是貝林區的旅遊熱點,時常遊客排隊購買葡式蛋塔。
1990年代末期,葡式蛋塔在台灣曾經是熱門甜點,眾多葡式蛋塔專賣店短時間大量開設,包括肯德基等均趕上此一熱潮,葡式蛋塔頓時成為熱門商品,甚至一度導致蛋價上揚,雞蛋供應不足的地步,但也在短時間內熱潮退去,甚至現今被認為是含有大量反式脂肪的不健康食物,很多餅店都不再供應葡塔。至於肯德基收掉葡式蛋塔專門店後,仍有在店面提供葡塔作為甜點。
葡式蛋塔過去在台灣暴起暴跌的歷史,由此衍生出新詞:「蛋塔效應」、「蛋塔現象」或「蛋塔化」等來形容這種短時間一窩蜂開店不久又迅速倒閉的現象。引文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