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到了鹿兒島【城山公園】,標高108公尺,在山頂可以俯瞰櫻島的全景,但今日由於雲霧較多,所以並不清晰

   城山公園內販賣著各種可愛的「西鄉隆盛」造型物品,這是因為西鄉隆盛雖是維新三傑之一,但後來為打開下級武士因明治維新而生存困難的僵局,在鹿兒島發動日本史上最後一個內戰的「西南戰爭」,雖最後以失敗收場,但其人格卻受人們的敬重,也因此以其為造型的東西便成了此地特有的紀念品。

   談到鹿兒島(薩摩籓)不得不談西鄉隆盛這位人物 在明治維新的眾多元勳當中,擔任最重要角色的是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三人。這三人又被稱為「維新三傑」。其中又以西鄉隆盛的人格最受日本人喜愛。

  西鄉隆盛生於文政十(1827)年127日,是薩摩(鹿兒島縣)藩士西鄉吉兵衛之長男,幼名小吉。 由於家境貧窮,十八歲時一邊擔任「郡方書役助」以補貼家計,另一方面與大久保一藏(利通)、有村俊齋(海江田信義)等人一同研讀『近思錄』,學習陽明學,並在無參禪師門下參禪。二十八歲(1854年)時隨藩主島津齊彬至江戶。當時正值將軍繼嗣問題,舉國分成擁護德川慶喜與擁護德川家茂兩派。西鄉隆盛加入擁護慶喜派,而四處奔走。安政五(1858)年,由於「安政之大獄」(安政年間,彈壓擁護德川慶喜份子的大獄),西鄉隆盛護衛著被幕府追究的僧月照返鄉。沒想到薩摩藩也對他們加以追究,於是兩人投身錦江灣。月照絕命,隆盛大難不死,被處以流刑。

    1864年返回薩摩藩後,西鄉隆盛在倒幕運動中,不斷發揮他的破壞力。1868年,隆盛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勝海舟談判下,無流血的進入江戶城。但是西鄉隆盛卻在此時急流勇退,返回老家薩摩。因為他認為不可留在中央,擔任比藩主地位還高的職位。到江戶開城為止,他是代表下級武士改革派的最佳領袖。他視名利如糞土,視死如歸,不為子孫買美田。然而在維新政府的改革下,下級武士生活日益窮困。徵兵令實施之後,武士的軍事權又告喪失,為打開這種僵局,遂使西鄉隆盛興起「征韓」、「征台」的念頭。他毛遂自薦,想當遣韓大使,但遭岩倉具視、大久保力通等人的反對而下野。明治101877)年, 鹿兒島的私立學校學生及下級武士擁立西鄉隆盛為統帥,舉兵反抗政府。史稱西南戰爭。最後政府軍擊敗薩摩軍,西鄉隆盛撤退回到鹿兒島,在負傷的情況下由部下介錯切腹儀式中由他人砍下頭顱)。日本最後一場內戰結束

 

 

      西郷隆盛塑像,位於日本上野公園

      1897,在東京上野恩賜公園西鄉隆盛的塑像落成。他一手牽著狼狗(薩摩犬),一手握腰間日本刀中國著名的思想家王韜黃遵憲梁啟超等人都曾到上野公園瞻仰西鄉隆盛的銅像。

      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帶兵打台灣,原因是琉球 (那時還是獨立國家,不是日本的領土) 的漁民遇到颱風漂流到台灣,被南台灣的原住民所殺。日本向清廷提出抗議,說你的國民殺了我的國民。清廷很簡潔地回答:那地方不是我的領土,殺你的國民的人也不是我清朝的人民。日方遂進行台灣出兵(中方稱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特意將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升為中將,並任命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領兵三千餘名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史上稱為牡丹社事件,帶兵的人正是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

      1851年初,西鄉隆盛接受藩主的祕密任務,前往台灣探勘。由琉球群島南下,抵達基隆社寮島時,發現有清兵駐守,於是轉往東行,越過烏石港,從南方澳的一處沒人看守白砂海灘上岸(內埤海灘)。並居住半年與一位17歲的平埔族少女「蘿茱」相識,日本學者推測太郎(其大兒子)應該就是在此時產下,不過父子兩人並未相見,西鄉隆盛即銜命返日。[1]巧合的是其子西鄉菊次郎1897-1902年赴台擔任首任宜蘭廳長。

   

   「西鄉廳憲德政碑」位於宜蘭市往員山鄉的中山橋東側堤防上,是為紀念了日治時代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的治績而設立的。西鄉菊次郎從明治30年至35年(18791902)期間內,擔任宜蘭廳廳長,任期內主要的政績為整治宜蘭河,使鄉民免於水患之苦。

      今日的中山橋下,宜蘭河兩岸的堤防即是西鄉菊次郎的時代建設完成的。昔日宜蘭人稱這一帶的堤防為「西鄉堤」,而中山橋則舊稱「西鄉橋」。

      西鄉菊次郎離任後,地方仕紳於明治38年(1905)豎立了「西鄉廳憲德政碑」以資紀念。大正12年(1923),地方人士將原碑安置於巨大的碑座之上,並移至現在中山橋東側堤防的現在位置。石碑具有百年歷史,已被宜蘭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