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攝氏37℃
桃園縣桃園市成功路三段200號 晴天
桃園神社是台灣日治時期建造的一座神社,位於台灣桃園縣桃園市成功路三段200號,現已改建為桃園縣忠烈祠,是目前日本境外唯一完整保留的神社建築。
桃園縣忠烈祠的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日本殖民政府在1931年後展開所謂的「一街庄一社」的建造神社運動,企圖以神社作為台灣全島各地的社會教化中心,以取代寺廟所扮演的社會精神中心的傳統功能,桃園神社就是在此建造神社運動下的產物。桃園神社興建於1938年,坐落在桃園市郊區的虎頭山山麓,與桃園市只有一水之隔,神社的四周皆為大樹所圍繞。同年9月23日桃園神社舉行鎮座祭,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能久親王外,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桃園神社於1946年6月17日改設為「新竹縣忠烈祠」,因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在1985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而將執行的時候,受到文化保存工作者以及周圍居民的強烈反對,最後因為神社的建築結構為仿唐式建築,在於建築藝術保存價值的考量下,將其完整保存並依照原架構重新翻修。
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將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在1972年中日斷交後,內政部制訂了一項新法令;其中,清除要點的第一點就是: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尚有其他清除項目,包括了日本的寺廟、紀念碑、公共建築內的裝飾品等,以及日治時期建造的橋樑年號一律改成中華民國年號。這樣的斷裂關係來自於國民政府對日本所持的態度,由於日本成為台灣過去無法抹滅的殖民史實,使得新政權具有濃厚的反日情仇,而在1974年以後,所有的神社幾乎被拆除,在一連串的權力鬥爭及轉移中,已經正式將神社與忠烈祠分離開來。將「神社」改為「忠烈祠」的意義在於去除日本意識的象徵,轉為國民政府的象徵;而就大多數的神社在尚未改建之前,都以「改裝」神社做為臨時性的忠烈祠祭祀地點,最後只有「桃園忠烈祠」這一座改裝的案例被遺留下來,其餘的神社都難逃拆除或改建的命運,僅剩下斷垣殘壁淹沒在荒野之中。神社中每一座殿舍的細部皆不同,但風格上又很統一,是台灣地區目前僅存最完整也最優秀的日式神社建築,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及歷史見證;於1994年內政部指定其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各地建造了約200座神社,包括台灣神社(現址為圓山大飯店)、新竹神社、嘉義神社、台南神社等。1934年,日本開始在台灣推行「一街庄一社」的政策,桃園神社與台灣大多數的神社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
桃園神社係1935年(日昭和10年)擇定現址開始建造,由春田直信所設計,於1938年(日昭和13年)6月10日落成,並舉行鎮座式。社格定為縣社的桃園神社除了奉祀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外,也加祀掌管五榖豐收的豊受大神及明治天皇。
一般來說,標準的神社設施,應該具備有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外,祭典必要 的設備亦應俱全。桃園忠烈祠的設置情形如下:本殿、拜殿、樓門、神樂殿(祭器庫)、渡殿、神饌所、社務所、納庫、手水舍、燈籠、柏犬、拼垣、住宅、廁所。而桃園縣忠烈祠現存建築有「本殿」、「拜殿」、「社務所」及「手水舍」。其保存規模不僅完整,且造型雄偉,屋頂樣式有入母屋(歇山)、切妻(懸山)、唐破風等變化,而且建築配置順應地形, 遂曾拾階而上,極盡宗教建築的氣氛。全殿運用了大量的台灣檜木,清香撲鼻,且樑柱以相嵌接方式固定,不施釘子,呈現出自然樸素的美感,此為當前台灣廟宇建築中極為罕見的, 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桃園忠烈祠外觀為日本神社中模仿中國古佛寺之結構型式,屋頂採用懸山頂或歇山頂,呈現莊嚴古雅的外貌;而銅色的屋簷在風化後,呈現一片明亮的青綠色,亦斑斕可觀。祠前的庭園還設有鳥居、石燈籠、手水舍、社務所、銅馬、高麗犬等設施。四周松柏並立,古樹參天,給人一種飄逸曠遠的美感。以下就「本殿」、「拜殿」、「手水舍」及「鳥居」四項建 築物作深入的介紹:
鳥居類似於台灣地區傳統的牌坊,具有標示入口意象及區分內外的作用,有多種造型樣式,傳統的鳥居為上等木料(如檜木等)或石材製成,近代以來因木料取得困難,因此遂採用鋼筋混凝土,表面再用洗石方式施作。桃園神社本來有四座鳥居,第一座位於今桃園巨蛋體育館附近成功橋橋頭,第二座位於今成功路三段與大有路交叉口,第三座位於今忠烈祠山腳下入口名稱座旁,而以上三座鳥居皆因道路拓寬現今已經拆除,第四座現位於忠烈祠內殿宇之前,但於1986年間修護時,為去除日本神社的意象,鳥居頂部並未依原樣復原,現為兩柱單間的「明神造」樣式,鋼筋混凝土製,表面洗石子,爾後再修護時將秉持維護古蹟真實面貌的原則,按舊照片樣式予以復原。
神社可說是擁有政治性、民族性與宗教性等指標意義很高的建築物,其文化相當豐富,就連建築風格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桃園忠烈祠建築的設計包含三種風格:中國古代的唐風、日本風、台灣風,非常獨特且精緻。其建築的每一屋簷、牆角都是經過精心規劃的,並且採用上等的台灣檜木,使其散發出與眾不同的蒼勁樸實之美、典雅祥和之感,是台灣現有廟宇建築中極為罕見的,歷史文化價值甚高。桃園神社是現今台灣僅存、保存最為完整的神社!
桃園神社社務所
手水舍是供來參拜的人,進入神社祭祀前在此先洗手、漱口,象徵洗淨身心後才可至神前敬拜的場所,又稱「水盤舍」。建築本身是以四支木柱蓋成涼亭形式,屋頂包覆銅片而成,與本殿同樣為「切妻造」的形式。中央設有長方形水槽,一般均備有水瓢供參拜者之用。現今功能已轉變,故仍留其形而無上述之行為。
拜殿為全區面積最大的殿宇,是一般朝拜者列隊祭拜的殿室,祭拜時有奏神樂或是舞神舞,與台灣傳統寺廟建築之正殿相似,但空間機能卻不同,不是供奉神祇的主殿。拜殿兩側各設窗戶一樘,背面中央與前面開設同式四扇門,祭典時由拜殿可直視神殿,彼此間設有通廊相接。其平面呈 T 型,拜殿玄關為「三開間」獨立柱式,中央三開間,左、右各附一朵殿,為神樂殿及祭器庫(現作為眾烈士牌位供奉室),總計五開間,建物主體以圓木柱及蔀(木格狀板牆,用以遮蔽光線之物)建造,前後八扇門皆各由一完整木料(板唐戶)製成,極為珍貴,門板及木柱底部皆以銅質金具裝飾,除了作為裝飾外,最主要是防止雨水侵蝕造成腐朽。室內天花板的格狀天井(日本稱為折上格天井,中國稱為覆盆式天井),類似我國古代之工法,具有明顯唐朝建築風格之遺風,予人有樸素優雅、神聖莊嚴、雄偉有力之感。
中門旁的迴廊,由檜木製成。
國民政府遷台後,桃園神社改為「新竹縣忠烈祠」(當時桃園仍未設縣),1950年才改為桃園縣忠烈祠。主祀神改為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遺像,並在朵殿設置反清、抗日烈士靈位。
本殿又稱為「神殿」,面積不大卻位於高台之上,其台座是利用眾多的木柱將其立於台基上;只 有主祭者才能進入本殿,一般參拜者只能在拜殿裡祭拜,這是與神社祭拜的程序有關。本殿的四周設有迴廊、欄杆,於欄杆套頭上裝有十字型、長條型、半條型、柱頭型、扶手頭等八種樣式,而門扇裝飾有五金菊花、雀腿形等造型,非常優美雅緻;木地板則以厚檜木施作; 屋面均覆以青銅瓦,並用銅釘及套錢釘牢。屋頂為「切妻造」(兩坡懸山頂式),包覆銅皮瓦,其面開三間,深兩進,長364 公分,寬254公分,大門為板唐戶(實心板門),四隅及中段以「散金具」包飾之,左、右、後三側繞以83公分寬之迴廊,底部由直徑20公分之木柱抬高207公分,以木質堅硬之檜木建造,檜木沉穩、厚實的特質很能表現出神社的莊嚴肅穆,木柱上的銅質「擬寶珠」作工細緻線條優美。
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進入神房前有八階的木造階梯,寬十七公分,高十五公分,是無法容納人的一腳平踏,大概僅能容半履,俗稱「半步梯」。據說此特殊的設計,是為了使人低頭注視並蹎腳尖謹慎、以防摔倒,自然心生敬畏。這樣的設計是藉由行為影響心理,進而營造氣氛,可說是精心的規劃。
圖片來源:台灣地區神社歷史沿革及型制的初探
石燈右邊有條小徑指引到日式宿舍和雜物間。
東司現在改為廁所,非常古味但非常乾淨的廁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