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         攝氏30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   晴後雷雨

   這兩天重森ㄚ被心裡頭溫度好像都不高,總是悶悶的,接近中午朋友邀約大啖牛肉,又轉誘導到喜來登去,結果卻跑到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金山南路與八德路交叉口,以廢棄的老酒廠重新規劃運用,打造出來的一座充滿文化氣息、創意元素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園內的古老建築是吸引重森ㄚ被前來的關鍵之一,在這繁華的台北城裡,呈現一股強烈的對比,不過今天心頭好像沉甸甸,嘴角拉不起來,拍出來的照片好像也無感,但無論如何,樺山1914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的必訪之地,現在就藉由ㄚ被的鏡頭帶您進入樺山。

 

   [煙囪]古蹟建築,煙囪係配合鍋爐設置,建於1931年酒廠新工場建設時期,由專賣局委托由日本東洋壓縮會社建造,底部內徑2.5m,頂上內徑1.2m,初建時高達50m,一度成為台北進步的地標。1970年代,因鍋爐燃料從煤炭改燃重油,乃截短煙囪3m

 

   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

 

   至於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至1922年(大正11年)台灣總督府實施「酒專賣制度」,頒布『台灣酒類專賣令』,實施專賣制度後先以租用再正式予以收購,改稱為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1924年台北專賣局裁撤台北專賣支局,再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並改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

  

 

 

   讓重森ㄚ被覺得較特別的是樹與建築合併在一起,讓樺山1914更添古早FU

 

   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黃金時代。至1975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並沿用至今。

 

 

 

 

 

 

 

 

 

 

   但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台北市中心位置的酒廠,因為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於是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198741日,台北酒廠搬遷至新北市林口工業區,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歷史故事也畫下句點。

 

 

 

 

   其後1997年金枝演社進入廢棄的華山園區演出,被指侵佔國產,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結集爭取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再利用,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協商後,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樺山1914配電室

 

 

 

 

 

 

 

   精省後,華山藝文特區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亦曾短暫委託「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繼續經營,除前衛藝術展演外,也引入設計、流行音樂等活動。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行銷創意作品的空間。

 

   2007年2月文建會以促進民間參與模式,規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並2007年12月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約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利。

 

 

   攀滿綠藤為四連棟(歷史建築),建於1933年,原為「紅酒貯藏庫」,在1981-1987年因金山南路拓寬,面積縮減,而改裝成四棟連續但長度不一的建築,704坪的大面積。

 

 

 

 

 

 

 

 

 

 

 

   建於1930年,用以檢修廠區機具門窗,南側小隔間為當時需領料之倉管空間,西側玄關方形建築,其水平飾帶與房山牆巧妙連接,檣上還能清楚看到「公賣局員工專用」的字樣。

 

 

   早期為米酒作業場(歷史建築),建於1933年,內部主要分為米酒及紅()酒製造場兩大空間。

 

 

 

 

 

 

 

  

 

 

 

 

 

 

 

 

   高塔部分的正面、平面都有嚴謹的對稱性,入口處原有一鑄鐵托架的木製雨庇,而正面有山牆、拱圈、飾帶裝飾,牆面為洗細石,並有間隔合宜之溝縫形成立面水平元素,搭配多扇直立木窗及木構弧拱窗,構成極具特色的建築風貌。

 

 

 

   [高塔區]古蹟建築,以三層磚造水泥為結構,建於1920年,早期是做為釀造米酒的空間,因分別於不同年代逐次修建而成,整區樓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搭配局部木桁架及斜屋頂,呈現不同時代的工法及建材特性。

 

 

 

 

 

 

 

 

 

 

 

 

 

 

 

 

 

   

 

 

 

  

 

 

 

 

 

 

 

 

 

 

 

 

 

 

 

 

 

 

 

 

 

 

 

 

 

 

 

 

  在三重奏餐廳用餐,窗外突然下起大雷雨,整個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頓時涼快許多,重森ㄚ被的心頭卻反而回溫,不像來時悶悶的,從樺山1914走到華山2012,過去與現在不需再魯只需溝通,走在歷史的軌跡裏,有晴天有雷雨,對你我而言會是場心靈的體驗!

 

   相機記錄這些年,來此地經歷的陽光與驟雨,白開水卻是此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