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               攝氏33℃  

台北市仁愛路一段21之33號     晴天

    台北市政府拆除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台北駱駝附近違建,將殘破的大殿夷平,在原址興建了毫無建築美感的青少年育樂中心。 僅剩東和禪寺的鐘樓,在史蹟保護人士請命下,終於被保留了下來。


   如今的東和禪寺,則隱身於 育樂中心旁的侷促巷弄裡。仁愛路上有育樂中心遮擋,林森南路則有泰北中學城區部橫在前方; 東和禪寺隱身於大樓之後,出入口在小巷內,若非有心,路經此地,恐怕不知這附近有座近百年歷史的寺廟。  


   曹洞宗大本山臺北別院在日本近代建築史的分類上,屬於「近代和風」建築。是當時禪宗寺廟的代表作,南北向建築的空間的空間位序與組織,乃是依人體生理組織象徵作建築空間配置的,有禪宗的自然建築樣式,也有中國儒家禮教的空間(十字軸線所表現的),水泥塑造作工細緻富木頭韻味,有大木作的遺風,不脫禪宗建築主體,有日本、也有閩南特色。  


   1982年(民國七十一年),立法院才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而自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起算,長達三十幾年,這個國家沒有古蹟保護的立法。學者指稱,三十年之間,是「歷史失憶」的年代。這其間,無數文物建築遭破壞而堙滅。然而一個世代的歷史失憶,其損失不只是那個時期的古蹟未遭妥善保存而已,其後遺症也包括那個時代所培育出來的菁英份子的心靈。東和禪寺的大殿,初期雖遭劫於軍隊及民眾佔住,但最後夷平它的劊子手卻是教育局。 


   民國八十一年,為了興建青少年育樂中心,台北市教育局計畫拆除東和禪寺和鐘樓,古蹟保存人士群起抗議。經過折衝,教育局只同意保留鐘樓,次年,市政府拆除東和禪寺大殿和佔用土地的違章住宅。  


   東和禪寺原為日本曹洞宗永平寺和總持寺兩大本山台北別院,自公元一九一O年日治時期在台北市東門町六十八番地建院以來,迄今已近百年 , 一九一四年增建『觀音禪堂』 , 一九一七年創設『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 , 一九四五年大戰結束,台北別院為國民政府接收 , 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 , 一九九三年台北市政府拆除台北別院並規劃設立『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 因此於一九九八年在台北縣石門鄉買地重建完成『曹洞宗台北別院』 , 登記在『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名下 , 將是永久的紀念道場。




   緬懷曹洞宗兩大本山台北別院為台灣的佛教傳教中樞 , 地位崇高 , 第一代院長為大石堅童禪師、第二代霖玉仙禪師、第三代伊藤俊道禪師、第四代水上興基禪師、第五代大野鳳洲禪師、第六代島田弘舟禪師、第七代高田良三禪師 , 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後,易名為東和禪寺後 , 開山住持為心源和尚、第二任住持為賢頓和尚、第三任住持由源靈接任。








   而曹洞宗的祖庭還是在中國浙江寧波曹洞宗天童寺 , 公元一二二三年(宋朝嘉定十六年)日本道元祖師入中國求法繼承曹洞宗法脈 , 返回日本弘傳曹洞宗禪法 , 曹洞宗始大盛於日本 , 戰後台灣改觀甚大 , 是故源靈亦在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重至中國天童寺祖庭 , 從第四十七代祖師明暘和尚接法脈為曹洞宗第四十八代法子 , 蒙賜法號復靈 , 如是直接繼承中國祖庭法脈。 






   現存的東和禪寺新舊建築相雜,中日風格並存,但已偏向中國寺廟風格。寺前一對古樸的石獅、廟柱上提署「大正四年」年號,都隱隱透露出這座寺廟歷史悠久,而鑲於牆上的幾塊舊石碑記則詳述建廟始末,捐建者信徒名單,也不乏當時的社會名流,如辜顯榮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