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攝氏25℃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06號 晴天
今天悼念228國定假日,重森ㄚ被還擔心國道五號雪隧壅擠,所幸只在石碇交流道前行車緩慢,在宜蘭交流道下來後轉台九線,過宜蘭橋即是宜蘭市中山路三段(台九線),順著門牌號碼很容易就在左邊,找到昭應宮-超鳥ㄚ被宜蘭行(一),此刻已經是中午時分。
昭應宮,為位於臺灣宜蘭縣宜蘭市的一座媽祖廟,主祀海神媽祖,是宜蘭縣內唯一的三級古蹟,藝術價值及意義極高。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建,初依傳統坐西朝東,面向大海,有佑護海上行船之意。道光十二年(1832年),廟宇遷址,整座廟宇搬到對面,並擴大格局為三殿式,但其方位改為坐東朝西,成為台灣惟一面山的媽祖廟。自建廟始即是宜蘭市的信仰中心。
重森ㄚ被今天戴的憤怒鳥帽子,是跟朋友兒子借來的,看起來像不像超鳥ㄚ被^^
昭應宮坐落在繁榮的中山路路段上,這條道路在清代便是古城中南北的主線,昭應宮位於城中心,是城內居民信仰及聚會中心。
昭應宮又名「天后宮」,建於清嘉慶十三年,原廟方位為座西朝東,和一般媽祖廟無異。道光十四年,重建廟宇,因地理師占卜易西向,蘭邑士子必主「科甲聯登」,則改為座東朝西,成為蘭陽第一間座東朝西的媽祖廟。後來,蘭陽果真出了楊士芳、李望洋等人相繼得進士,舉人及第,文風丕振譽滿全台。
根據道光十二年陳淑均撰修噶瑪蘭廳誌描述:「中塑神像,左祀觀音菩薩,右安置萬壽龍亭,兩翼廊直達戶外,皆護以木柵,閒闠囂闐、香烟侈盛。」,可推定昭應宮的形制為三開間二進之格局。
道光十四年,又增建後殿、廟前戲台,成為三殿式的格局。二次大戰時,盟機轟炸宜蘭,昭應宮後殿木造閣樓中彈全毀。民國五十七年完成重建為二層鋼筋水泥建築,並將廟前戲台拆除,市公所改建為宮前商業大樓。民國七十一年經內政部公告列為三級古蹟。
昭應宮保存了許多歷史古物,除了許多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匾額,還有一個清嘉慶十五年,首任通判楊廷理的古香爐等。
宜蘭縣目前唯一的國家三級古蹟, 即是宜蘭市的昭應宮。 本宮位於清代宜蘭城的中心點, 自一八○八年建廟以來,不但是信仰的中心, 也成為官府公告,民間聚會、閒談的最佳場所。 日治時期的文化協會及民眾黨, 還一度利用宮前廣場舉辦講座,宣揚民主思潮。
昭應宮供奉媽祖,初建時依傳統坐西朝東,面向大海,有佑護海上生靈之意。。 到了道光年間,整座廟宇搬到對面,並擴大格局為三殿式,但其方位卻改為坐東朝西, 變成台灣唯一面向山的媽祖廟。 改向的原因眾說紛紜,民間傳說廟宇轉向會改變當地的文運,而昭應宮改向後,便在1868年出了首位進士楊士芳。 本宮格局狹長,面寬只有三開間, 從廟埕、三川殿、前庭、正殿、後庭到後殿,深達60多公尺, 以三川殿、正殿尚大體保持道光時期的建築風格。 日治時期,昭應宮歷經數次重修,但其木雕石刻仍保持道光年間的原貌,尤其三川殿檐下的繁紋華飾,及門堵的細木雕刻,著實令人嘆賞。三川殿的龍柱、青獅、石枕、壁堵更是精采絕倫的石雕傑作。
昭應宮與彰化孔廟、鹿港龍山寺、鳳山龍山寺、淡水鄞山寺並列為道光時期寺廟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正殿龍柱、青斗石獅、精雕瓜筒、龍鳳雕托木均極為精細生動三川殿檐下的繁紋華飾以及門堵的細木雕刻, 讓人嘆為觀止;三川殿的龍柱、青獅、石枕、壁堵、正殿的陛路, 更是精采絕倫的石雕傑作。 後殿樓上供有開蘭名臣楊廷理、翟淦、陳蒸等三大老的木雕像, 四時祭祀,展現出宜蘭人吃果子拜樹頭的淳厚民風。 其他古物如數方古匾等等,也都增添了昭應宮的光采, 此地是宜蘭信仰文化之重鎮。
在二樓左龕並供奉開發宜蘭有功的三位名宦木雕像,居中的為楊廷理、左為翟淦、右為陳蒸,此三任通判均著清制官服,俗稱「三大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