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6                 攝氏15

波蘭奧斯威辛         烏雲偶飄小雨

   奧斯威辛集中營(德語: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Birkenau,又譯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營和滅絕營,位於波蘭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奧斯威辛。

 

   吃過午餐克拉科夫krokow溫特茲(WENTZL)餐廳(五)-波蘭駱駝(六) ,我們搭車來到奧斯威辛下車,一路烏雲偶飄小雨,還沒進入集中營就有一股低瀰肅殺的氣氛。

 

   人類生存的基本要件,就是求個溫飽、精神免於恐懼,這原本是極其容易的事,但古今中外這些都是在掌權者的動念間,讓戰爭和政治迫害弄得生靈塗炭。

 

   人民最無辜,所有政客卻最醜陋,所發動的戰爭和政治鬥爭,無非是要滿足一己之私,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輸的一方沒有發言權,勝利者才有詮釋權,希特勒的喪心病狂,對猶太異族的殘害也因為戰敗,終於奧斯威辛集中營可以公諸於世。

 

   反觀毛澤東對中國人、史達林對俄羅斯人、蔣介石對台灣人,那口口聲聲自己的同胞,不是更殘忍嗎?卻還是被歌功頌德,只因為這些人他們是勝利者,希特勒是戰敗者,重森ㄚ被感觸很深,但願世上沒有戰爭和政治迫害。

 

   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入口處,寫著幾個字,翻譯成中文,是「工作讓你自由」。納粹迫害猶太人,這幾個字,是最犀利的反諷!

 


 

    奧斯維辛集中營於1940427日,由納粹德國親衛隊領導人希姆萊下令建造。1942120日舉行的萬湖會議通過「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透過滅絕營實行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行動,估計約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超過九成遇害人都是猶太人。

 


 


 

   奧斯維辛集中營共有3個主要營區分別是奧斯威辛、比克瑙、莫諾維茨和39個小型的營地或工廠,最主要的目的是進行殺害猶太人或是對其收容者進行極為嚴苛的工作、集體處決或是進行不人道的人體實驗。

 




 


 

   奧斯維辛集中營在1945127日由蘇聯紅軍解放。1947年波蘭國會立法把集中營改為紀念納粹大屠殺的國家博物館,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統治期間,犯下惡名昭彰罪行的歷史見證。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集中營命名為「奧斯維辛-比克瑙 德國納粹集中和滅絕營(1940-1945年)」

 

奧斯威辛集中營主要有三大區域:

 

   奧斯威辛集中營:最先建立的集中營,是整個奧斯威辛地區集中營的最主要的管理行政中心。這裡殺害了波蘭境內知識份子、紅軍戰俘和德國境內同性戀者及罪犯。由於他們都可以做勞力工作,為德軍服務的企業都設在此處。

 

   比克瑙集中營:194110月開始興建,比克瑙是最主要的「滅絕營」,佔地面積為175公頃,納粹修建了300座木排房。由於火車可以直接停留在比克瑙集中營,故此也成為收容人篩選地。設有行刑場及毒氣室,可進行大規模屠殺,此外它也包括幾個特殊性的集中營:布達的農業營、加悔澤的養禽營、賴斯科的蔬菜營和一些化學實驗室。

 

   莫諾維茨集中營:該集中營的擁有者是德國最大的化學公司IG法本。約11,000名犯人在莫諾維茨工作,負責挖煤、水泥和橡膠生産等。奧斯維辛二號(比克瑙)的醫生會按時到這裡,將無法從事勞力工作的收容人送往毒氣室。這裡是由一座主營和39座小營房構成的勞動營,也稱倫納-莫諾維茨,名稱來自於莫諾維茨原址上的倫納合成橡膠廠。

 


 


集中營指揮官

1940年至1943年:德國黨衛隊-中校魯道夫·弗蘭茲·費迪南德 (全名:Rudolf Franz Ferdinand Höss,通常拼寫為:Rudolf Höß)

1943年至1944年:德國黨衛隊-中校阿瑟·里貝漢徹(Arthur Liebehenschel)

1944年至1945年:德國黨衛隊-上校理察·貝爾 (Richard Baer)

 


 


 

   從納粹德國統治下囚犯最早被用卡車運往集中營,19445月以後,建立了鐵路直接抵達集中營。由集中營的醫生對其收容人以種族、宗教、同性戀者等類別,再以及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作為初步的篩選。(例如:一名健康的男性成人是否具有專業技能或是有可能成為人體實驗的對象去區分)。大部份的猶太人、婦人、兒童、老人或是被判斷為沒有價值的人,則會直接送往刑場或是毒氣室殺害。

 

   經過初步篩選之後,收容人立即被剃去頭髮、消毒、拍照建立檔案,並在收容人身上刺上編號藉以確認收容數量(此一編號達40萬之鉅)。而收容人的個人行李財物皆被沒收,成為納粹德國的戰爭資源。經過篩選之後,收容人身上唯一財物則是他們身上的囚服。最後依人種及性別被分送到不同的收容樓房,囚服有分「政治犯」,「普通罪犯」、「外來移民」、「同性戀」和「猶太人」的標記,以區分收容人之身份。

 

   收容期間,每日勞動工作內容、飲食以及對待會按不同等級區分。德國第一,其次是西歐工人(比利時、法國、荷蘭),然後是與德國有依賴關係或結盟的歐洲東南部工人(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希臘、克羅埃西亞),較低等級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蘇聯、義大利(一九四三年義大利投降後)工人,猶太人則在最低位置。此一情況可在在睡床格的分配更明顯地看到。

 

   第一種:它的勞動目的是消粍收容人的精力以使他們疲憊不堪。例如,做鋪設鐵路或道路的工作,採砂石場和「處罰單位」也屬於這一類。在某些情況下,收容人被要求在早上隨意地挖一個洞,而在下午填補同一個洞口,以及做諸如此類沒有意義的工作。這些工作的唯一目的是消耗收容人的精力。

 

   第二種:那些具有專門的技術或是知識的人(例如:水電工、醫生、藥劑師等)會被要求生產在戰爭進行中所需要的生產材料和必要的戰爭武器,如以勞動力為目的的維修。這些有技術的人的待遇在處罰單位方面比工廠工人的要好。

 

   第三種:這類人專門處理在毒氣室被毒氣毒死的人的屍體,以及快要病死的收容人,如營養不良。他們的待遇比起前兩種人的要更好。

 

   第四類:這類人是最初到集中營的和後來進入集中營的德國罪犯,或者,是從位階最高的德國人中挑選出來的工廠工頭,以及集中營警衛(Kapo)。雖然他們有對收容人施暴的權利,但是只有很少的人受到了審判。部分引文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