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4日 攝氏18℃
拉脫維亞里加Rīga 晴天
用完早餐我們從雷迪森布魯酒店Radisson Blu Hotel Latvija-拉脫維亞駱駝(五) 出發,先來到里加Rīga老城區參觀。我們在位於新舊城交接處的自由廣場下車, 42公尺高的自由紀念碑(Freedom Monument)建於1935年,象徵拉脫維亞自由與獨立的精神,設計者為K. Zale跟E. Stalbergs。紀念碑頂是自由女神,她雙手高舉三顆星,代表了拉脫維亞三個歷史區─Kurzeme、Vidzeme和Latgale。
位處波羅的海三小國中間的拉脫維亞,也是在1991年獨立,它也是歐盟、北約、申根公約及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目前他們使用的貨幣是拉特,不過從2014.1開始就正式使用歐元了。這個國家擁有70%的俄羅斯人,曾經被德國、瑞典與俄羅斯統治。
拉脫維亞長年位於地理要衝,也成為多元民族發展的國家。而首都里加更因文化的交融,無論在建築、音樂或文學,都展現它獨特的魅力。瀕臨波羅的海的里加是三小國中最大的城市,也最富都會氣息,市區滿佈精緻典雅的建築,是個繁榮的商業中心,有著許多的博物館,還有世界級的歌劇院,並且有繽紛熱鬧的夜生活,素有"東歐的巴黎"之稱。這座如童話般的城市,特別是建築方面,十九世紀末在市中心發展出來的新建築藝術及木造建築,讓它成為一座建築博物館,這獨一無二的價值,也讓里加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還有座特別的黃色的建築物──貓之屋,這間現已成餐廳的房子重點是屋頂上有兩隻黑貓。它的故事是這樣的:從十四世紀開始有所謂基爾德(拉脫維亞文為Ģilde)的各種商人和手工業者組織成立,其中大基爾德為商人所組成,而且以德國的富商為主。
一位極富有的德國貿易商想要進入大基爾德卻被拒絕,這位貿易商為了報復,便委託建築師Friedrich Schefel設計這幢豪宅,還在屋頂上放了兩隻弓著背、尾巴高舉的黑貓,讓這兩隻發怒的黑貓對準大基爾德之屋,這個商人還因此被一狀告上法庭。經過冗長的訴訟之後,商人終於能夠進入大基爾德,不過條件是他必須讓貓咪轉個方向,但現在其中一個貓頭還是朝向大基爾德之屋。
火藥塔外形如同一個炮樓,軍火庫的牆面上千瘡百孔,戰爭時所留下的印記讓人觸目驚心。這也是拉脫維亞十八個瞭望塔唯一保留下來的塔樓,現在是一座戰爭博物館。
瑞典城門的對面──塔街,依舊保留著當年瑞典軍隊駐紮的營房,不過現在則成為各式各樣的商家店鋪。
重森ㄚ被接著左轉進入瑞典門,瑞典門建於1689年,是瑞典統治時代防禦的部分城牆,原本有25座城門,現今只剩下這座城塔,上方已蓋成一棟房子。關於瑞典門還有一個傳說:一位里加少女愛上了瑞典士兵,一次兩人半夜約會時被發現,結果把被抓起來塞進了城牆裡面。後來,只要半夜經過瑞典門,如果能聽到這對戀人的情話竊語,那便表示你找到了真愛。
里加在建築方面相當多元化,哥德式、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建築都可看見。
這裡有跟愛沙尼亞塔林(三姐妹之屋)相比美的(三兄弟之屋),是典型的商人住宅,因為房屋緊緊相連,所以稱為三兄弟之屋。最右的白屋子建於十五世紀,是里加最古老的磚石結構建築住宅。中間黃屋子建於十七世紀,山牆立面帶有濃郁的哥德式風格,還有輕巧的木窗、陽臺和壁龕。左邊綠色的屋子建於十八世紀,現在是拉脫維亞的建築博物館。有趣的是,在當時那個課徵"窗戶稅"的年代,窗戶越大稅也越重,最早的白屋子和其他兩間房子相較之下,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年代不同。
舊城廣場上有一座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多姆主教大教堂(里加大教堂),它是條頓人在十三世紀所興建,這教堂也見證了日耳曼人的影響。教堂內有世界最大的6768支木管風琴,加上絢麗的彩繪玻璃,堪稱當地最美的教堂。這也是個歷經災難的教堂,十七、十八世紀經過兩次雷擊火災,還有兩次大戰破壞,所以這是第四次重建後的樣貌。
里加的市政廳廣場。
照片後面猜得沒錯應當是聖彼得教堂,里加天際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聖彼得教堂上高達123公尺 的尖塔,是巴洛克式風格,塔尖頂著重達158公斤的鍍金風向雞,是城市標的。這教堂是二次大戰後重建的,但仍不減昔日風采。可惜當地導遊沒帶我們經過,重森ㄚ被只能遙望。
廣場最有名的就是里加的保護神──羅蘭將軍雕像。他為保護里加戰死,戰死時身著白袍,血流在兩邊,因而里加的國旗就成上下紅,中間白的樣貌。
除了羅蘭雕像,還有聞名的黑人頭之屋,黑人頭之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在1999年重建,目前做為博物館及音樂廳之用,旁邊則是旅客資訊中心。
事實上應當好多個景點都沒帶我們去,一直趕好像急行軍,也不能完全怪導遊,一個早上8:30到自由紀念碑,完全徒步老市區,9:46分就上車趕去鄉村博物館,這樣的趕法很像怪怪的,然後下午我們又被放鴿子在飯店午休,可能是旅行社考慮作業成本,重森ㄚ被就不得而知,這也是好多朋友問我自由行和參加旅行團的不同處,確實也是兩難的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