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攝氏12℃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 晴天
參觀完紅毛城-淡水駱駝,重森ㄚ被從上方出口進入真理大學,真理大學與紅毛城僅一牆之隔,中間只隔一個門並沒有馬路,各位好朋友來此,漫步走來非常愉悅,進來此處主要目的是要回顧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 ~
從紅毛城進入真理大學,首先左邊先看到真理大學大禮拜堂,大禮拜堂,獨特尖拱造型建於1882年的「大禮拜堂」樓層分地下三層、地上四層、屋突三層,合計十層。建築方面為了突顯基督教教義風格,重複使用象徵「虛心祈禱的手」的尖拱造型,無論在主體建築、窗戶和大門,皆塑造出建築的獨特風格。大禮拜堂內有台灣全國第一高,第二大(僅次於國家音樂廳),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台裝置有32呎音管之「管風琴」,是由荷蘭最大管風琴廠─PELS & VAN LEEUWEN以純手工打造,與禮拜堂同為真理大學校園中的特色之一。
馬偕博士為加拿大人,於1812年抵淡水後,即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地。1882年馬偕利用原鄉親友之捐款建「理學堂大書院」,作為培育教會與社會領導人才之基地,也是台灣泰西教育之發祥地,為紀念其「牛津郡」鄉親之義舉,校名為Oxford College,而俗稱「牛津學堂」。
位在真理大學校園內的理學堂大書院,創立於清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學堂為極富趣味的中西合璧建築,是馬偕模仿台灣四合院農舍設計而建。屋頂的寶塔式帽尖及璧上之裝飾更是特殊,今日壁上還留有中法戰爭之砲彈痕跡。此校舍也是淡江中學、淡水學院和鎮內兩所幼稚園之搖籃地,在台灣教育史上具重要地位。目前在淡水真理大學校園內當作校史館並已被列為二級古蹟,也是長老教會之史蹟館,目前也是淡水真理大學的校史館。
清咸豐年間,由於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淡水亦為其中之一,臺灣與外適貿易轉盛,而西方之天主教及基督教亦因而傳入。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馬偕博士來淡水傳教,為臺灣北部基督教傳教之始。馬偕精通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頗得當地人敬重。終其一生,在教育、醫學、傳教等方面貢獻頗多。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年),馬偕返回加拿大渡假,在故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募集資金建造校舍,次年,集資六千多美元返回淡水,建造「理學堂大書院」,於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竣工。書院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七十六呎,南北長一百一十六呎,所有磚瓦都由廈門運來,以三合土做為粘合料使用。此建築為外人在臺灣施新式教育之濫觴,而且看似西方教堂,寬則仍具中國四合院色彩,第二落房屋已於數年前拆除,現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校做為總務處、校牧室、禮拜堂及馬偕紀念館。
走出真理大學校門口,重森ㄚ被向左轉,沿著真理街、馬偕街一路往下走尋幽訪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