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攝氏19℃
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1號 晴時多雲
臺北賓館於日治時期興建,原為台灣總督官邸,顧名思義就是給總督居住的地方,也會於此召見國外賓客或重要人物,日皇昭和當皇太子實訪台也曾下榻在此。總計有16位總督在此地居住過,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中華民國正式接管台灣,便改為台灣省主席官邸,後來轉交給外交部管理使用直到現在。
台灣總督官邸建於明治32(1899)年4月,完竣於明治34(1901)年9月,該時期所建官邸稱之為第一代總督官邸,明治44(1911)年的總督官邸因空間不敷使用,故著手改建工程,完工後稱之為第二代總督官邸(即今日所見風貌)。在此期間因配合接待日本訪台皇族使用,曾進行多次修繕工程,唯這些工程規模不及明治44(1911)年。光復後移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民國36(1947)年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並作為台灣省省主席官邸。民國39(1950)年改隸總統府,做為招待外賓及召集會議場所,改稱台北賓館。民國52(1963)年交由外交部管理至今。
看似扇形方塊稱之為馬薩式屋頂,下方是希臘風格~是上下兩個三角形"台"字標記~
該建築之主體雄偉精緻,基地廣闊並設置日式庭園,為台灣現存之近代建築中,相當珍貴而保存完整的重要史蹟。民國87(1998)年由主管機關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然後依循相關規定完成調查研究等基礎資料的收集與建立,並於民國91(2002)年進行大規模的解體與修復工程,於民國95(2006)年5月竣工。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同年7月首次對民眾開放,讓國人可以一窺台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柱頭是採愛奧尼克式,又稱羊角柱。
臺北賓館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整修過後,於2006年定期開放給民眾參觀。臺北賓館佔地約19000平方公尺,整體風格為和、洋並存,建築本身是由洋館和和館組成,洋館以巴洛克風格呈現,和館是日式風格建築。賓館裡面有兩處庭園,一座為歐式庭園,巴洛克風格的噴水池,週邊花圃以幾何配置方式呈現,展現濃濃的西洋花園風格,而另一邊的和風庭園,以水池為中心點,搭配涼亭、石橋、草皮等造景,充分符合日式庭園的風格特色。這樣揉合兩種風格的獨特性,為臺北賓館增添了更多魅力。
台北賓館的前身,就是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官邸,興建時間大約是在西元1899至1901年間;而一手主導的興建者,則是第四任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兒玉總督在推動總督官邸興建的初衷,撇開官邸的功能意義不談,主要還是建構在象徵性的意義之上,例如總督威信的宣佈、日本帝國主義威嚴的宣導等。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空間的威嚴"、"空間的氣派"以及"裝飾的華麗"成為總督官邸最初的設計概念。
那麼是哪位建築師協助兒玉總督完成這樣的構想呢?那時候有兩個建築師,分別是福田東吾與野村一郎,他們聯手完成了總督官邸這個建築。而這個階段的總督官邸通常會被歸類為第一階段,其大致是採取文藝復興的樣式在進行,其形式較具體者,包括磚石混合構造、左右不對稱、大型木屋架貼石版瓦、外廊道等。
當然,以上會被歸類為第一階段,是因為後來總督官邸被修建(擴建)了,產生了第二階段。
就在總督官邸使用了十年之後,由於其大型木屋架幾乎都被白蟻蛀壞,而且當局考慮到官邸的空間不敷使用,因而對其進行了初次的修復、改建以及增建工作(時間為1911至1913年)。此後,即被歸類為總督官邸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總督官邸規模,大致上就像是目前我們眼前所見的這樣。其主要修改、擴建的內容,除了將原有的大型木屋架更改為鋼骨構造、並採用馬薩式屋頂之外,還包括了車寄空間(門廊)的擴建、陽台的擴建以及三樓的增建;此外,還運用許多巴洛克的建築語彙做為裝飾,如柱式、花葉堆花、泥塑等,都是第二階段的重點。(第二階段的改建除了建築外觀之外,內部裝飾也是重點,如地板、地毯、壁爐等,不過這次大緯沒有對內部進行拍攝,因此在此不多談)而負責這次修建、擴建的建築師,則是總督府營繕課的森山松之助。
天花板上牆壁上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金箔~
總共貼了80萬多片。
台北賓館因為有這樣的歷史過程,所以更加突顯出其歷史空間與文化形式的重要性。簡單說,不論是第一階段的福田東吾與野村一郎,或是第二階段的森山松之助,大致上他們都是日本早期深受西化教育的建築菁英;而台北賓館做為日治時期總督官邸,其實是一種殖民過程與霸權侵略的具體象徵,亦是一種當時日本人自以為"文藝復興"或"巴洛克"風格、以及自以為"進步",並且是在殖民地上實踐的建築作品。
整個建物後立面今天因為辦活動,被黃色遮雨棚蓋住,無法拍到全貌殊為可惜。
車寄是日本建築空間用語,即建築物入口處有出挑陽台、露台或雨遮的部份。通常車寄都可以停靠車子,方便使用者進出入口時免於日曬雨淋。由於車寄在一棟建築物中屬於重要的入口位置,因此也常常成為裝飾的重點。除了台北賓館之外,台大醫院舊館、台北公會堂等日治古蹟的車寄,都有做不錯的裝飾處理。沿著這車道看過去,就是台北賓館的車寄。以前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就是搭著車至此下車後進入官邸的。
正立面右上方,涼場"算是外露的,雖然無法遮雨、卻可以遮陽,瞧那個有點像是花架的東西多棒,其所造就的光影更是美輪美奐。不過昔日這涼場的功能絕非僅於如此而已。以總督官邸整體建築而言,涼場位於三樓高,又屬角落處,因而算是一個最高的觀景點(觀察點)。因此,這涼場除了可以讓總督帶著夫人在此喝喝下午茶之外,還是總督或日本皇室來台觀賞閱兵大典的重要位置。換言之,這涼場才是真正權力核心的所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