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3日                         攝氏35℃  

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28號        晴天
    我們離開鳳山龍山寺-高雄駱駝,重森ㄚ被從中山路徒步往鳳山橋前行,還沒過橋便左轉,不到五分鐘就來到東便門。 


   在還沒抵達東便門,重森ㄚ被就先看到兩塊龐然巨物,這兩塊龐然巨物,是原本舊東福橋的橋墩,六角形的橋墩設計具有減少河水阻力的作用,舊橋在民國90年的潭美颱風中被大水衝毀,舊橋墩也跟著沒入鳳山溪河道中,現在被吊起來放在廣場給民眾憑弔。






   大清帝國統治台灣的時代,清嘉慶9年(西年1804年),知縣吳兆麟在鳳山縣城建了6座城門,分別是大東門稱為朝陽門、小東門稱為同儀門也就是目前的東便門,西門稱為景華門,南門稱為安化門,北門稱為平朔門,北門外門附廓,稱為郡南第一關。




   目前東便門是鳳山僅存的古城門,城門呈長方形,寬10.8公尺,深7公尺,座高約4.3公尺,拱圈為紅磚,拱基為石材,外牆為咾咕石,目前門上的匾額「東便門」是大理石材質,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整修上的。而東便門外跨越鳳山溪的東福橋,為四孔三墩仿清代中國石橋設計,目前依然可以使用,是全台灣唯一可供現代人使用的古橋。而東便門外牆左側有座土地公廟,稱為東福祠,裡頭奉祀的不是俗稱的莊頭土地公,而是簡稱「橋公」的「橋頭土地公」。最特別的是,為體諒「橋公」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地方民眾為「橋公」找到一位「橋嬤」作伴,一起守護著來往的人們。








   想要體會古代人通過城門或是行走橋墩的生活方式,可以來東便門與東福橋一遊,時間穿越近200年,縱使每天都車來人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禁讓人興起思古幽情,踏著先人所留下的足跡追想先人最真實的生活現場,彷彿讓人有時空交錯的感覺,夜間更有設置在地上的投射燈會照向東便門,不同的光影表現,讓這邊也增添一絲悠閒浪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