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6日 攝氏32℃
臺北市中山區濱江街5號 晴天
今天幾個愛好攝影的好朋友相招,大熱天下午拿了相機,就近到了林安泰古厝。
說到林安泰古厝,重森ㄚ被差不多20年沒來,記得當時小孩還在唸小學和幼稚園,現在都已經出社會,時間真的不等人。
正因為這是老景點,也沒有攤販,剛好沒有活動舉行,更顯得古厝的寧靜和純樸。
如果說這20年有什麼改變,應當說林安泰古厝,好像左側增加了一些亭台樓閣,重森ㄚ被倒覺得還不錯,這些新建的亭台樓閣跟古厝還蠻搭的,建築的質感算不錯!
位於新生公園北邊出口對面的林安泰古厝,原址坐落於台北市四維路上,於民國67年遷建於台北市中山區濱江街現址,建築施工考究,除了表現二百多年前台灣富裕家庭的住宅格局外,也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座落於濱江公園內的林安泰古厝為中國傳統四合院民宅建築,格局嚴謹,雕刻典雅,為台灣北部少見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築。當年林家開台祖先林堯於乾隆19年,由安溪渡海來台,他的兒子林回在艋舺從事貿易生意,店名為榮泰號,因為經營得法,賺了不少錢,因此乾隆48年在現在的四維路附近興建了一座宅地,命名為「安泰」。林安泰古厝至今已擁有160年以上的歷史,在林回初建時只是五間開的一棟房舍,後來陸續加蓋左右廂房和門廳,成為四合院,清末再加建兩座外廂房與書房,才成為目前兩進四廂房的格局,是台北市最完整的古厝建築。
林安泰古厝的美在其精細的雕刻,以門廳門框旁的團龍爐透刻為例,兩條龍在當中盤成香爐的形狀,兩條龍在香爐下搶珠,另兩條在香爐上對望,整個雕刻就是由此六龍的肢體交錯盤結所構成,極具創意。這六條龍代表的就是林回的六個兒子,組成寶瓶狀,和蝙蝠、磐牌都具有吉祥富貴意義,也成為林安泰古厝的重要標誌。而在搬遷及翻修過程中,除了磚瓦因年代久遠以致破損而予以翻新之外,其餘石材、木材等多半來自原建材,故仍深具歷史價值。位於古厝外埕前方的月眉池,具有防禦、養魚、防火、供水、降溫及改善氣候的功能。~部分引文四方通行
林安泰古厝,又名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原名安泰厝,現位於台灣台北市新生公園旁。該古厝為台灣知名的古式傳統建築,雖因為曾移遷改建而未列入古蹟,但是仍為台灣閩式古宅的代表作,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展期,古厝曾作為花博展館使用,目前為花博公園的一部分。
1754年,本籍中國福建泉州安溪林欽明移民至現今台北市大安區,其子林志能因為於台北艋舺創建榮泰行從事船運與貨物貿易而致富。大安由福建泉州安溪移民開發,為紀念家鄉,故命名為大安,意指「偉大的安溪」。 1822年,林志能於今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信義路與和平東路間興建四合院住居,取地名大安的「安」與榮泰行的「泰」為大厝名,定名為「安泰厝」。
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寬,位於道路預定地上的林安泰古厝原擬拆除,後因文史學者疾呼保留、認為敦化南路應變更設計繞過古厝。但最後以遷建作為定案,移至濱江公園,即今日花博公園新生公園區,並於2000年起成立「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經過重建後,林安泰古厝面積遠比原建築少,但內部仍有672平方公尺,基地則達16360平方公尺。屋內的家具是仿古家具,牆內有鋼筋混凝土補強,木材上塗有防蟻劑防止白蟻蛀蝕。而古厝的磚瓦石材木材多來自中國福建,如防滑且防苔的紅普石,另建築樣式閩式藍尾尾脊,正廳神龕雕刻,門廳窗櫺橪等,都呈現特色。 ~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