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攝氏29℃
嘉義市西區中山路616號 雨天
重森ㄚ被離開菁埔貓彩繪村-嘉義駱駝,一路風不強但是天昏地暗下大暴雨。
本來預定是計程車司機載重森ㄚ被到嘉義舊監獄,然後計程車在外頭等候,等舊監獄出來,再帶重森ㄚ被到嘉義舊酒廠,可惜來到舊監獄雨下得非常的粗,重森ㄚ被只得搖下車窗,拍照存證到此一遊。
來到嘉義舊酒廠,這裡離嘉義火車站非常近,司機留下破雨傘就揚長而去,午前重森ㄚ被還不知道會來到嘉義舊酒廠,午後重森ㄚ被在雨中來到這裡,可能以後重森ㄚ被不會再有機會來到這邊,因為時間不等人,有太多的事情太多的地方等著重森ㄚ被…,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隨緣。
嘉義舊酒廠興建於日治時期,前身為日本人經營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該會社於大正五年建廠,除嘉義工場外,尚有台中工場以及斗六工場。當時酒類開放民營,然自大正十一年,日本在台灣實施專賣制度,民營千餘家酒全部被總督府徵收合併,在嘉義設立之酒廠原先隸屬「台灣總督府專賣局」之台南支局,大正十三年嘉義支局成立才改隸嘉義支局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
嘉義舊酒廠原為高梁酒廠,從1916年建廠以來便致力於酒類生產與研發,終於在民國39年成功研發出高粱酒,可以稱之為台灣高粱酒的故鄉,是之前台灣唯一出產高樑酒的地方。嘉義酒廠原位於嘉義市商業活動頻繁地區,由於場地不敷使用,於 1999年遷移嘉義民雄工業區。酒廠建物及設備於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破壞,戰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修護至今,故即使有70多年的歷史,仍保存完好。
文化部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原嘉義酒廠)為 臺灣嘉義市之歷史建築,公告於民國92年(2003年)2月14日,原是日人赤司初太郎創辦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的嘉義工場,後來因為專賣制度而被徵收。該建築物群被登記為歷史建築的有1924年建的中間試驗工廠(原始名稱是酒精倉庫),1930年的鍋爐室、材料五金倉庫、貯酒室、製麴工廠、再製酒第二工作廠,1934年的機械修理與木工廠與1937年的包裝工廠等8座建築,現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所屬之文化創意園區。
嘉義酒廠的前身是「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當時建地為2945坪,而大正製酒株式會社是由日人赤司初太郎於大正五年(1916年)創辦於臺中,而除了臺中、嘉義之外,在斗六與北港也設有工場。然而到了大正十一年(1922年)時因為實施「臺灣酒類專賣令」,所以工場被徵收,其中嘉義工場改由專賣局台南支局嘉義出張所管理。二次大戰期間,日方為躲避空襲而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在阿里山二萬坪建了分場。
二次大戰後,嘉義工場改為「臺灣省專賣局嘉義分局嘉義酒工廠」,並開始修復戰爭中毀於空襲的部分,而二萬坪分場則因規模甚小以及運輸問題而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裁撤。之後嘉義酒廠繼續發展,廠地由戰後初期的3.7334公頃(約11294坪)增加到1983年的3.985公頃(約12,055坪)。
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曾因高粱酒品質改良,需求增加而進行擴廠,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9月完工。後來嘉義酒廠將生產線移到民雄工業區,先是於民國七十二年9月開工到七十四年12月(1983年9月-1985年12月)完成第一期的紹興酒工廠,之後又在民國七十九年7月到八十六年11月(1990年7月-1997年11月)期間興築高粱酒工廠,而舊廠則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2月25日結束營運。
而在結束營運之後,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舊嘉義酒廠挑選為五大文化創意園區之一,從2003年開始將此處轉型成文化創意園區。
嘉義酒廠建築群大多為鋼筋混擬土建築,外觀呈現現代主義的線條分割。其中歷史最久的是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興建的中間試驗工廠,為加強磚造的兩層樓建築,屋架材質為檜木,在中脊上裝了七組散熱器,而在山牆上方有半圓形氣窗,立面還有水平裝飾帶。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嘉義市西區中山路616號 雨天
重森ㄚ被離開菁埔貓彩繪村-嘉義駱駝,一路風不強但是天昏地暗下大暴雨。
本來預定是計程車司機載重森ㄚ被到嘉義舊監獄,然後計程車在外頭等候,等舊監獄出來,再帶重森ㄚ被到嘉義舊酒廠,可惜來到舊監獄雨下得非常的粗,重森ㄚ被只得搖下車窗,拍照存證到此一遊。
來到嘉義舊酒廠,這裡離嘉義火車站非常近,司機留下破雨傘就揚長而去,午前重森ㄚ被還不知道會來到嘉義舊酒廠,午後重森ㄚ被在雨中來到這裡,可能以後重森ㄚ被不會再有機會來到這邊,因為時間不等人,有太多的事情太多的地方等著重森ㄚ被…,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隨緣。
嘉義舊酒廠興建於日治時期,前身為日本人經營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該會社於大正五年建廠,除嘉義工場外,尚有台中工場以及斗六工場。當時酒類開放民營,然自大正十一年,日本在台灣實施專賣制度,民營千餘家酒全部被總督府徵收合併,在嘉義設立之酒廠原先隸屬「台灣總督府專賣局」之台南支局,大正十三年嘉義支局成立才改隸嘉義支局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
嘉義舊酒廠原為高梁酒廠,從1916年建廠以來便致力於酒類生產與研發,終於在民國39年成功研發出高粱酒,可以稱之為台灣高粱酒的故鄉,是之前台灣唯一出產高樑酒的地方。嘉義酒廠原位於嘉義市商業活動頻繁地區,由於場地不敷使用,於 1999年遷移嘉義民雄工業區。酒廠建物及設備於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破壞,戰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修護至今,故即使有70多年的歷史,仍保存完好。
文化部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原嘉義酒廠)為 臺灣嘉義市之歷史建築,公告於民國92年(2003年)2月14日,原是日人赤司初太郎創辦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的嘉義工場,後來因為專賣制度而被徵收。該建築物群被登記為歷史建築的有1924年建的中間試驗工廠(原始名稱是酒精倉庫),1930年的鍋爐室、材料五金倉庫、貯酒室、製麴工廠、再製酒第二工作廠,1934年的機械修理與木工廠與1937年的包裝工廠等8座建築,現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所屬之文化創意園區。
嘉義酒廠的前身是「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當時建地為2945坪,而大正製酒株式會社是由日人赤司初太郎於大正五年(1916年)創辦於臺中,而除了臺中、嘉義之外,在斗六與北港也設有工場。然而到了大正十一年(1922年)時因為實施「臺灣酒類專賣令」,所以工場被徵收,其中嘉義工場改由專賣局台南支局嘉義出張所管理。二次大戰期間,日方為躲避空襲而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在阿里山二萬坪建了分場。
二次大戰後,嘉義工場改為「臺灣省專賣局嘉義分局嘉義酒工廠」,並開始修復戰爭中毀於空襲的部分,而二萬坪分場則因規模甚小以及運輸問題而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裁撤。之後嘉義酒廠繼續發展,廠地由戰後初期的3.7334公頃(約11294坪)增加到1983年的3.985公頃(約12,055坪)。
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曾因高粱酒品質改良,需求增加而進行擴廠,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9月完工。後來嘉義酒廠將生產線移到民雄工業區,先是於民國七十二年9月開工到七十四年12月(1983年9月-1985年12月)完成第一期的紹興酒工廠,之後又在民國七十九年7月到八十六年11月(1990年7月-1997年11月)期間興築高粱酒工廠,而舊廠則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2月25日結束營運。
而在結束營運之後,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舊嘉義酒廠挑選為五大文化創意園區之一,從2003年開始將此處轉型成文化創意園區。
嘉義酒廠建築群大多為鋼筋混擬土建築,外觀呈現現代主義的線條分割。其中歷史最久的是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興建的中間試驗工廠,為加強磚造的兩層樓建築,屋架材質為檜木,在中脊上裝了七組散熱器,而在山牆上方有半圓形氣窗,立面還有水平裝飾帶。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