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 攝氏32℃
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東部 晴天
重森ㄚ被走過苦路第3、4、5站-以色列駱駝後,來到安檢站,一些美麗挺拔的以色列女兵正在值勤。
真的很想拿相機對著以色列女兵喀嚓,又怕她們拿衝鋒槍對著我掃射,那重森ㄚ被就只要七天後就可以不用搭飛機回到家^^
其實真正擔心的是我這幾天來以色列、約旦,辛苦所拍到的照片,記憶卡會全部被他們刪除。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西牆背景為圓頂清真寺
過了安檢站,就看到哭牆的裸露部分面對著猶太人居住區的一個大型廣場,在陽光普照下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哭牆的名字來源於傳統的阿拉伯語 El-Mabka ( "哀哭的地方" ),因為猶太人為失去他們的聖殿感到悲傷。猶太人在 1967 年的六日戰爭之後,不再使用"哭牆"這一術語。一旦耶路撒冷重新回到以色列的主權之下,猶太人採取的官方立場是,西牆應該是一個 全民慶祝而不是哀哭的地方。
應該注意的是,猶太人通常不使用「哭牆 」這一術語,他們更喜歡「西牆 」或 「Ha-Kotel ( 牆 )
」。
西牆,又名哭牆(希伯來語:הַכֹּתֶל הַמַּעֲרָבִי,HaKotel HaMa'aravi),阿拉伯人稱之為布拉克牆(阿拉伯語:حائط البراق,Ḥā'iṭ Al-Burāq)位於耶路撒冷老城內,聖殿山山下西側。這是環繞第二聖殿庭院的古城牆的殘存部分。在四面牆之中,西牆被認為是當年最靠近聖殿的,使它成為猶太教信仰中除聖殿山本身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通常認為,西牆由大希律王興建於公元前19年,但最近的發掘表明希律王生前並未完成此項工程。牆底部的大石塊區段是於希律王時期修築;上方中型石塊區段於奧米亞王朝時期修築;頂部小石塊區段修築時間於鄂圖曼帝國時期之後。現存西牆總長488公尺,猶太人聚集祈禱的那段位在聖殿山西南端猶太區裡的大廣場,其他部分隱身在穆斯林區的建築物後。
許多個世紀以來,西牆一直是猶太人祈禱和朝聖的地點。最早記載猶太來此祈禱的文獻可以追溯到4世紀。從19世紀中葉起,猶太人試買下西牆和其鄰近地區,但沒有成功。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20世紀早期興起後,西牆成為猶太社區和穆斯林之間摩擦的原因,穆斯林擔心西牆被用於猶太民族主義對聖殿山和耶路撒冷主權的宣示。西牆下的暴力行為變得司空見慣,於1930年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以解決穆斯林和猶太人對西牆所有權的問題。
1948年以阿戰爭後,約旦控制了西牆,長達19年之久都禁止猶太人前往,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占領老城。占領後三日,以色列拆掉西牆邊有770年歷史的摩洛哥區,讓猶太人有更多祈禱的空間。
西牆一詞最早出現於猶太經典,但其「聖殿西牆」所指是否與今日相同,亦或是聖殿群內其他牆壁不得而知。猶太文獻記載中,最早稱其為西牆的是11世紀的Ahimaaz ben Paltiel。
「哭牆」或是描述其為「令人哭泣的地方」在19世紀的英國文學被廣泛使用。會有這類描述,是因為猶太人經常到此悼念他們消失的聖殿。
在19世紀左右,阿拉伯人開始稱之為al-Buraq,相傳穆罕默德將神獸布拉克拴於牆內。
西牆,一般指聖殿山西側大廣場上,供人們祈禱那段長57公尺的牆。完整的西牆長達488公尺,大部分隱身在兩側的建築物中。我們能看的其餘西牆,一段在南邊長80公尺;另外一小段在聖殿山鐵門附近,稱作小西牆。
西牆是座擋土牆,西元前19年時希律王用以強化聖殿山的建築結構,將聖殿山包圍成今天看到的矩型建築群。
牆由45層石塊堆疊而成,總高32公尺。西城廣場的地面上有28層,高19公尺;地面下還有17層。
在廣場,能看到的下方7層建於大希律王時期,用的是採於耶路撒冷舊城附近西底家洞或Ramat Shlomo的巨大meleke石灰石(耶路撒冷石,一種耶路撒冷產的石灰石),大部分石塊重量約在2-8噸之間。但在威爾遜拱門北段有顆巨大的Western Stone,寬13公尺,重量高達570噸。長噸還是短噸?[需要解釋]這些巨石頭被精密的切割,相互堆疊的石縫寬在5到20公分之間,深約1.5公分。在希律王時期,牆的頂部10公尺是有壁柱裝飾的雙圓柱牆,但這部份在7世紀初(公元628年)拜占庭帝國攻打耶路撒冷的時候毀掉了。
往上4層是由較中型的石頭組成,於穆斯林的奧米亞王朝時期(8世紀)修築。
最上方的16、17層是由小石頭組成,於穆斯林的馬木留克時期(13-16世紀)之後修築。
始建於公元前19年
希伯來聖經記載,所羅門聖殿(第一聖殿)於公元前10世紀建在聖殿山上,公元前586年毀於新巴比倫帝國之手;第二聖殿於公元前516年建成。
公元前19年,大希律王對聖殿山展開大規模的修築,除了重建、擴大第一聖殿外,更將基座延伸使規模倍數成長,今天的西牆是當年基座擋土牆的一部分。
2011年,以色列考古學家有個驚人的發現,他們在西牆的基石中找到大希律王死後才開始用的羅馬錢幣。這個埋有錢幣的基石是由浸禮池填起來的,在西牆的南段,屬於大希律王修築計畫的一部分。這似乎顯示大希律王死前(公元前4年)築牆工程尚未完成,與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看法相符。他認為修築計畫是在希律王的曾孫,Agrippa II在位時完成的。這表示大希律王在世的時候皇家柱廊和羅賓遜拱門很可能也尚未完成。第二聖殿在公元70年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期間,被羅馬帝國所毀。
公元100至500年,羅馬帝國和基督教興起
在公元135年羅馬帝國平定巴爾科赫巴起義之後的幾個世紀,猶太人被禁止前往耶路撒冷。不過有證據指出,公元2、3世紀時,羅馬帝國允許猶太人到橄欖山及聖殿山朝拜。[11]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後,允諾信仰自由,讓猶太人在每年埃波月的聖殿被毀日進入耶路撒冷,在殘餘的牆邊哀悼已經失去的聖殿。
從公元333年Itinerarium Burdigalense(波爾多朝聖者)的資料寫道,「猶太人每年來到這裡,他們在石頭(應該是指Foundation Stone)上塗油、朝拜、哀嘆著。他們撕下身上的衣服,然後離開(to which the Jews come every year and anoint it, bewail themselves with groans, rend their garments, and so depart)」。這是因為羅馬帝國禁止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僅允許他們一年一次到這邊,哀悼他們民族的命運。
基督教文獻中也記載道,公元4世紀時,猶太人在購買西牆周圍的祈禱權遇到很大的阻礙[11]。公元425年,加利利的猶太人向拜占庭皇后歐多西亞請願,希望猶太人能在聖殿遺址旁祈禱。皇后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猶太人終於得到官方的允許,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定居。
中世紀,500至1500年,這是一個歷史車輪碾過形成的獨特的三教共同匯聚而成的奇觀。
鄂圖曼時期,1517至1917年
英國統治,1917至1948年
約旦統治,1948至1967年
1948年以色列獨立後,包括西牆在內的約旦河西岸地區被約旦占領,在被約旦占領期間猶太人被禁止前往西牆,直至1967年。
以色列統治,1967至今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控制了西牆,這是時隔兩千年猶太人再次控制西牆。引文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鞭刑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以色列駱駝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以色列駱駝
布爾岱石橋 (Burdah Rock Bridge)-約旦駱駝
哈薩尼沙丘(Al-Hasany Sand Dunes)-約旦駱駝
阿爾瓦迪餐廳(Al Qantarah Restaurant)-約旦駱駝
佩特拉神廟(Petra Great Temple)-約旦駱駝
High Place of Sacrifice(邱壇)-約旦駱駝
希卡耶特西蒂-食物籃(Hikayet Sitti- Food Basket)-約旦駱駝
死海華美達度假酒店(Ramada Resort Dead Sea)-約旦駱駝
辣木海鮮餐廳Moringa Seafood Restaurant-約旦駱駝
添馬餐廳Tamar Restaurant -מסעדת תמר -以色列駱駝
天使報喜堂church-of-annunciation -以色列駱駝
Legacy Nazareth Hotel拿撒勒遺產酒店-以色列駱駝
莫巴舍姆餐廳 阿卡Mobarsham Restaurant Akko-以色列駱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