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6日 攝氏31℃
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街37巷49號 晴天
今天重森ㄚ被帶著大家來到基隆,舉辦白米甕砲臺逍遙游活動。
白米甕砲臺逍遙游
2023年9月26日(星期二)
第一集合時間地點:9:30台北車站第四月台
第二集合時間地點: 10:30基隆火車站 "南站一樓"
參考車次:台鐵區間2120,台北9:35到基隆10:27
自備礦泉水、悠遊卡、口罩、午餐自理。
我們在基隆車站南站一樓的公車站牌,搭上公車302到終點站太白莊下車,然後步行11分鐘600公尺,即可抵達白米甕砲臺。
其實重森ㄚ被今天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白米甕砲臺逍遙游,從來沒有來過基隆市中山區太白社區逍遙游-基隆駱駝,也因為路過覺得社區整理的很棒!想必社區志工都是同心協力!
基隆市中山區太白社區百年前從一個漁港,發展成為目前一個村落。
來此地方旅遊,除了熟知基隆燈塔、基隆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其實社區這幾年來積極發展觀光,重森ㄚ被此次因白米甕砲臺逍遙游,原來在白米甕社區發展協會發展外,還有太白十大景點喔。旅行也是隨緣,此次碰到基隆燈塔大整修,留下遺憾下次才有再來的機會!
白米甕砲台,又稱白米甕堡壘,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中山區太白莊的一處砲台遺址,過去曾是台灣日治時期基隆要塞司令部的要塞轄內設施。目前屬基隆市所管轄的市定古蹟。
白米甕砲台今天所見的各項砲台設施,全數是明治時期日軍因應日俄戰爭整備求,由其陸軍築城部本部,重新設計興建而成的海岸型堡壘,至於名稱由來,則有一說此地區在過去17世紀時,可能曾設置名為「Milaen」的一座堡壘,此堡壘訊息能夠從《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得知,然而迄今的考證並無確信證據證明此堡壘的存在,另外,有此一說:太白莊地區別稱為「荷蘭城」,源自於當時駐紮該區的清兵與戰後遷台居此之地的居民,多為湖南籍,而後因語言之誤,諧音為「荷蘭」遂名而來。此外在清領時期,劉銘傳曾在鄰近火號山附近興建仙洞砲台(Fort Clement)。
在要塞的正式名稱方面,日本國陸軍省的官方文件稱其為「白米甕砲台」,1921年至28年由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繪製的《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稱其為「白米砲台」。標準的日文音譯通稱為「はくまいおう」「はくべいおう」,在1945年美軍繪製的台灣城市地圖則有「はくべいがおう」的音譯。
1900年(明治33年),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根據1899年《基隆要塞防禦(永久)要領書》中,因應恐爆發之日俄戰爭之虞而修建之「永久防禦炮台」防禦工程。
於同年7月向陸軍大臣上呈白米甕堡壘交通路特別工法及設計預算書,於同年12月12日禁型施工工程,於1901年(明治34年)11月完成配砲工事,因此白米甕堡壘同時也是基隆要塞中最早完成配砲的堡壘砲台,最終白米甕堡壘竣工於1902年(明治35年)7月30日,該系統屬海防型砲台,裝備有朝北方方向的砲座(標高約70公尺),以及四門射程約8800公尺的8吋加農砲が。
並設置於形勢險要的太白莊地區,與附近的萬人頭砲臺和東岸的社寮島(現和平島)互為犄角共扼基隆港。成為負責基隆港外港海域的第一道防禦防線。
1904年2月,白米甕堡壘增建砲兵射擊指揮所,並在1907年增建將校室、兵舍、糧食支庫等設施。1927年,由於一門火砲受損,以八尺門砲臺的安式8吋加農砲作為替換。1931年,增設演習砲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隆要塞與轄內設施均由中華民國國軍所接收,1947年因配合基隆要塞縮減計畫,白米甕砲台隸屬基隆要塞管理,在1957年撤銷基隆要塞後,白米甕砲台撤除駐軍,並將所有的後膛砲同時報廢。1977年,廁圊、監守衛舍和庫房交由國有財產局管理。其中廁圊作為太白莊社區的公共廁所使用。原本的砲座區則在1980年進行修復工程。
1985年8月19日,白米甕砲台被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2004年10月12日,基隆市文化局原公告包括監守衛舍的三處附屬遺跡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在國有財產局標售並由私人得標後,將附屬遺跡解除為歷史建築。
2009年10月13日,白米甕砲台公告為基隆市市定古蹟,並在2020年7月,為考量未來西岸地區整體規劃及本古蹟修復後觀光需求,基隆市文化局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的專案經費支援下進行白米甕砲台修復再利用工程計畫,除進行砲台區域之整修補強,包括服務中心及公共廁所,將既有庫房再利用為服務中心,並修繕涼亭、砲台坡道日式欄杆仿作及全區整修工程,在修復工事中則復原了過去已消失的觀測所鐵堡,使得該設施得以復原歷史情境。
砲台全面的修復工程則在2021年完成,整建完成的砲台則設有步道,以串連附近的基隆燈塔、球子山燈塔等景點。原庫房修復再利用後將成為旅客服務中心,並在2022年修復完成。引文自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