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jpg

200967     攝氏32

 

      記得古早時代,中和最富庶熱鬧的地方是現在的中和路聖王公附近,廟的對面有一塊空地,還是公路局的停車場,南勢角還是荒涼一片。

 

      到了公路局有開闢外南村線(不必從台北東站發車到了中和下車 再沿著南山路徒步回庄腳),可以直接在軍眷工廠(應當是蔣介石撤退到台灣安置軍眷人員的所在)站牌下車。

 

      穿過眷村,豁然開朗,稻田一片綠油油,兩邊山脈到了底部相交,地型如同畚箕,俗稱凹ㄚ底,在底部處坐落一座三合院,面向南山路軍眷工廠,那是載興公第三個兒子士奇公,以降直至我父親都在此處出生。

 

      記得我小學暑假都會回庄腳住(父親小學畢業日本時代,就離開鄉下到台北當學徒學裁縫),印象裡記得田溝裡,用畚箕可以撈到很多泥鰍、鯽魚、三斑、估呆和鱔魚 (應當還沒使用農藥),山上還有土芭樂,沒有自來水有一口淺井湧泉,祖母都會去挑水飲用(我還小只能挑半桶水)。

 

  晚上沒電只有小煤油燈也捨不得用,洗腳手(好像沒那麼多水常洗澡)後就到稻埕乘涼,小孩子就跑到田埂抓螢火蟲,晚上睡覺旁邊還放著木尿桶方便尿尿,還可以積存尿來澆菜施肥,記得有一次我跟阿祖(和尚)一起睡覺,她的纏腳步跟三寸金蓮還真令我好奇(自從日本總督府發布禁纏腳令後也一百多年了),我晚上要大號不敢出去(廁所在後面竹林邊),她老人家要我蹲尿桶邊邊(還真要有平衡感)大大,黃金條落到尿桶,還要算準尿液噴起的力道,否則屁股會遭殃。

 

     夏天曬稻榖,西北雨要來時,祖母、三嬸婆、能溫嬸婆(建港公的大媳婦),大家一吆喝!三兩下就將稻子堆成小山蓋上稻草,雨停後稻穀沒被淋濕,沒有塑膠布的時代還真環保。

 

     阿公是一個純樸古意的鄉下人,家裡也沒田地(和尚公早逝還積欠債務),在後面白沙當挑夫,印象裡瘦小又黑的赤膊背影,看著他老人家認命、踏實、知足的生活一輩子,覺得他真的是幸福!

 

     如今再回到舊時地,沒有了自然的山河,左山脈頭的土地公遷走了,整座山被犁平了,右山脈留著半山壁 僅留的山頭草木,沒有人會去注意到它的存在,卻是我心頭的地標,因為四周蓋滿了容積率很高的公寓,狹窄彎曲的巷弄,毫無都市計劃,諷刺的告訴我,家鄉如果是在屏東或是花蓮鄉下,三合院和自然的山水還會保存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