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2年,即清光緒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師經五臺,歷峨眉,入西藏,到印度,禮佛後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贊助下,開山取玉,雕琢了五尊玉佛,並攜返普陀山。路經上海,留下了坐佛、臥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佛寺。1918年,寺廟毀於兵火,重擇現址新建,新寺易名為“玉佛禪寺”。步入第一進殿——天王殿,可見三扇朱紅大門,本意為“三門解脫”。過去因寺廟多建在崇山峻嶺中,廟門也稱“山門”,“山”與“三”異字同音,“三門”也成了寺廟的代名,殿前供奉的是家喻戶曉的彌勒菩薩,其實,這位方臉大耳、胸袒腹露的笑佛是五代時浙江奉化契此和尚。因他常持布袋,隨處行乞,故也稱“布袋佛”。
公元916年,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密林寺圓寂。因臨終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始被認作彌勒化身,後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二進主殿為“大雄寶殿”。內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釋迦牟尼佛主;東側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王;西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
寶殿後方設“海島觀音”壁塑,中間手持凈水法瓶、腳履鰲魚、慧眼向著人間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她站在鰲魚頭上,漂洋過海,前往拯救解脫眾生。觀音的兩旁倚立著龍女和善財,他們都是觀音的弟子。壁塑的外兩側,左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右邊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觀音塑像上方那位雙手抱膝,面容疲乏的則是如來佛出家六年後,歷經艱險苦難時的造型。
第三進即為方丈室。匾額稱“般若丈室”,般若,意為智慧,丈室,世稱方丈,意為一丈方地,容量無限。正掛禪宗始祖達摩畫像,方丈室樓上即是玉佛樓了。正中供奉的即是慧根法師請回的玉佛坐像,像高1。92米,重一噸,由整塊白玉精雕而成,玉質細潔,造型優美,為釋迦牟尼的法相。佛身上裝貼的金箔和鑲嵌的寶石,光彩奪目,系信徒們所捐。遊客到此,無不贊嘆玉佛雕琢精工,巧奪天工,精美絕倫,舉世無雙。玉佛兩側櫥櫃內,珍藏著清刻《大藏經》七千余冊。
玉佛寺內部是禁止拍照ㄉ,本人發揮ㄌ中國人冒險患難(是嗎?)ㄉ精神,不小心按ㄌ快門,就給它拍ㄌ下去,很不好意思。
寺廟西側臥佛堂內,供白玉臥佛一尊。此為慧根法師請回的另一尊玉佛,長96公分。紅色佛龕中,佛祖如來,側身而臥,右手支頭,神態安詳,這是釋迦牟尼80歲圓寂像。1989年,新加坡信徒又贈一尊大臥佛,長約4米,就供在對面。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舊城區的改造,玉佛寺的東側,崛起了一座集商業、花園小區、住宅樓為一體、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的“玉佛城”。城內飛瀑流泉、桃紅柳綠,一派祥和。寺內晨鐘暮鼓,幾多悠閑,繁華鬧市有如此一片樂土,十分難得。寺內藏有不少古代造像、繪畫珍品及清刻(公元1870年)全套《大藏經》和其他佛典共七千余冊,是國內比較完整的藏經之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