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  攝氏15  

台灣新竹火車站  晴時多雲

     從內灣發出的柴油列車18:05抵達新竹火車站。    

 

     從與世隔絕如夢幻似的愛情火車站-合興,來到五彩繽紛如紅塵世的火車站-新竹,初夢乍醒,即使不願意但人生的劇本早就寫好,一齣齣的演下去,只有面對-活在當下,珍惜上蒼給我們的美好。

   好久好久,應當快30年囉!記得剛踏出社會最初的兩個階段(工作母機和汽車橡膠零件),有機會騎著機車從台北出差滿臉土灰(重森ㄚ被也很辛苦過喔!)穿梭新竹地區,算算也都25年沒來到新竹。

    走出新竹火車站,映入眼簾的新竹SOGO讓我覺得新竹變得很陌生,再回頭望一下懷舊的老車站,新舊其實一點也不衝突,做為城市的公民如何包容和協調才是最重要的挑戰。

新竹車站歷史沿革

18931030:縱貫鐵路臺北至新竹段鐵路通車,而清代時的第一代新竹車站,位在枕頭山腳(十八尖山)下,舊址約在今公園路和東大路口的「麗池公園」或是「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昔日憲兵隊址附近。

1896:日人將清季時期的路線改線,並遷建車站為第二代新竹驛,站體是臨時性的木造或磚木混和建造的車站,舊址座落的地點不明,推測應在新路線上。

1902:縱貫鐵路新竹至竹南段通車,改建為第三代新竹驛,是當時極普遍「樣板式」木造站房,舊址應和第二代車站同一位置。

1913:現今第四代巴洛克風格的新竹車站完工,當時是繼臺北、基隆站後出現的第三座大車站。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建築師鬆口崎萬長設計。

引文字維基百科

 

     新竹火車站興建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台灣西部縱貫線上現存日治時代「長老級」的火車站,它是許多市民的共同回憶。較台中火車站興建年代還早四年。它的建築洋溢濃郁的德國近代建築風情。由日本人松崎萬長所設計,屬巴洛克式西式建築,於一九九八年列為省定古蹟。

 新竹火車站原為紅磚牆面,現在已用洗石子貼面,白色油漆粉刷,但在最近整修時為恢復舊有風貌,將外牆去掉油漆,以恢復外牆表面面飾材質感。

 新竹火車站,對許多新竹人來說除了都有一份相同的記憶與感情依戀外,對台灣鐵路沿線古老車站而言,它的建築與藝術價值也是第一的。

 新竹火車站建築,最具特色就在於它的鐘塔與全台獨具一格盔甲式造型,還有內外小山牆設計,讓空間有延伸感,主結構探鐵皮屋頂是蠻特殊設計,至於便於屋頂維修用的貓道設計更具特色。

     新竹火車站目前現有主體,分為原建部分與增建部分,原建部分於一九一三年完成,包括鐘樓為主的候車大廳及連接售票大廳之側體,而建部則於一九二八年完成,光復後一九四九年增建,包括右側延伸的辦公室,會議室及左側列車車站房等空間,最右側的行李房則為最近所增建的。

 玄關式大門入口由二支梭柱支撐成型,突顯其垂直比例的意象,四面立面牆身由突出的山頭表現它沿自古典西方建築的根源。

 

   迎曦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為一幢二層樓的建築。城牆雉堞以燕子磚砌成,城樓下段為城座,以唐山石及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現已改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簷為「歇山重簷式」建築,屋脊輕巧地如燕尾翹起,簷下飄逸地垂掛精雕吊筒。東門城現已列為二級古蹟,而護城河經過整修,現為親水景觀渠。

     迎曦門除了為古蹟之外,也被前蔡仁堅市長打造成新竹之心,為一個地方性可發展文藝空間的地方,為一個露天小廣場,可向政府申請,提供一個表演或發展文藝空間的地方,例如樂團的發表、慈善的捐款活動、政府推展的文藝活動,除了在假日的夜晚都會有活動之外,平日的夜晚偶爾也會有一些提供新竹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其中還有竹塹城歷史光廊,新竹之心為圓環中心,歷史光廊將其與護城河座連接,也讓外縣市的人可以更了解竹塹城的由來。

     新竹東門城為最靠近新竹火車站的古蹟之一(另還有新竹都城隍廟等),出火車站後步行僅約10分鐘即可到達。東門城旁舊有的護城河,已結合現代建築,使東門城成為新竹市火車站前最佳的休閒娛樂去處。

     新竹東門城每隔周禮拜周末都有由「頂尖音樂家族」所舉辦的Live Band音樂表演。東門城一旁的護城河在整理翻修過後也成為親子的好去處,護城河中有各種魚悠遊水中,一旁的草地上也不時有文化藝術表演。

     新竹東門城前的廣場又稱「新竹之心」,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梁家輝1997年在此拍攝過香港電影「情義之西西里島」,當時與孫佳君演出立委選舉造勢會場。引文維基百科

 

  竹塹是由平埔族原住民語音譯而來。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生活居住地。而漢人來此開發,則始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首墾、泉州移民王世傑,而在他率領親族鄉民來此屯墾後,此地逐漸成為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政經與文化中心

   清朝治臺初期,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經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因此,竹塹城早期的雛型,是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海防廳彰化縣城正式移來竹塹時,淡水同知徐治民在四週遍植莿竹,整個區域呈圓形,週長440丈(約1408公尺),有東、西、南、北四個門,為竹塹建城之始。到了1759,莿竹均已腐杇。1806年,因蔡牽等人侵擾臺灣沿岸,同知胡應魁諭民造土城。七年後,同知查廷華又再加高加寬土圍

    1827,進士鄭用錫等向前來巡視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倡議興建磚石城及四城門樓,獲清廷同意後,於次年(1828年)開始築造磚石城垣,周長為860(2752公尺),牆高15(4.8公尺),高度加雉堞則為18(5.76公尺)。該城以城隍廟為中心,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而在東西南三門都設有砲臺一座,北門則為兩座。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通往四門,加上上述的土圍,就構成了新竹街區,此外在北門外還有臺灣唯一的牌坊群,而西門石坊街上還有新竹歷史最悠久的楊氏節孝坊(1824年建)。磚石城牆於1829年秋完工,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竹塹城外挖築壕溝為護城河,並設吊橋兩座,長8.2公尺,寬1.6公尺,與鳳山縣舊城東門段護城河同為目前臺灣僅存的護城河。此外由於磚石城周長比起之前的土城短很多,所以原本在土城裡的鄭氏北郭園與竹蓮聚落等都變成城外,後來又因附近的水田莊、湳雅莊等地興起,所以道光十九年(1839年)臺灣道姚瑩便命淡水同知龍大惇調查是否有增建土城的必要,而三年後(1842年)在鴉片戰爭期間,有英國軍艦侵擾附近的大安港,故當時的同知曹謹與仕紳在磚石城外加築一圈土城,周長1495丈,城外植竹開溝,溝寬二丈,城高為一丈,另建有大小城門共八座,分別是大東門「賓暘門」、大西門「告成門」、大南門「解阜門」、大北門「承恩門」、小東門「卯耕門」、小西門「觀海門」、小南門「耀文門」與小北門「天樞門」

     在臺灣日治時期1901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大火,將整個北門付之一炬,次年1902年,日本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是開始拓寬道路並拆掉城牆與城樓,南門、西門也被拆除,只剩東門迎曦門存留至今。原來以防禦為用的護城河,河水成為灌溉用圳道——振利圳。

引文維基百科

 

    迎曦門(東門)左側護城河改成的灌溉用圳道(振利圳),雖然時序入冬,依然是越晚越美麗。

     和大砲長官來到振利圳旁的豚ちゃん日式豬排專賣店。




     高麗菜絲,香脆綿密的高麗菜絲加上特製的和風醬,酸酸甜甜的!讓你脾胃大開。

     再來送上一碗黑白芝麻粒,是要自己動手將芝麻粒磨成粉狀,可以和醬沾著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