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28                   攝氏25

宜蘭縣宜蘭市進士路36-10    晴天

   重森ㄚ被將車停在進士路36-號附近路邊,走路進去陳氏鑑鑑湖堂,先到鑑湖堂松園前傳-超鳥ㄚ被宜蘭行(七)隨拍,然後來到陳氏鑑湖堂,上一回進士1號機堡遺跡.登瀛書院.鑑湖堂來時已經天黑,此趟重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想要一睹究竟,不過時間好像永遠不夠,這次來到這裡也漸漸接近黃昏。

 

 

 

 

 

   從鄉間小路走進去,約兩三分鐘,即抵達鑑湖堂。堂前的道路兩側各種植一排高高長長的椰子樹, 從遠處就可看見,是明顯的地標。堂前則有一座半月形的埤塘,正是昔日陳家大宅前的池塘。

 

  堂前則有一座半月形的埤塘,正是昔日陳家大宅前的池塘,池塘內,魚群悠游,又飼養鵝鴨。

 

  「陳氏鑑湖堂」位於宜蘭市進士里,是宜蘭縣旺族陳氏的家廟,進士里舊稱「擺厘」,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陳家原來住在福建漳州漳浦縣,因為環境所迫,於乾隆三十二年遷居到台灣的苗栗,道光三年為避漳泉械鬥及土匪搶奪,再舉家遠徙宜蘭拓墾,初居員山鴨母寮,到了清咸豐年間,陳氏的陳宣梓、陳宣石兩堂兄弟開發珍珠滿力社及擺厘社地區,並且在此興建宅院,因鑑湖在福建祖居地以水清如鏡而聞名,為敬懷鄉里,故取名「鑑湖堂」,經過幾代族人的努力,「擺厘陳家」終成為宜蘭聞名的重要家族。鑑湖堂長久以來一直是陳姓宗族們的精神中心,古厝於1982年重建為二進四廂紅牆大厝,有八大房百餘人口同住於此,昔日稱陳老師大厝,環繞古厝的有池塘、後院,其祖產面積達三百二十餘甲。鑑湖陳氏是聚族拓墾戶成功的範例,枝大葉茂、人才輩出,園林格局完整,有祠堂、四合院、池塘、書院,蔚為人文意涵濃厚的歷史空間。

 

   具有百年歷史的陳姓家廟「鑑湖堂」,不僅是宜蘭縣重要古蹟,也是進士社區人文樞紐,社區協會理事長張井為美化社區環境,與鑑湖堂理事長陳文隆和社區大學的荒野講師邱錦和,決定由湖泊生態研習社在鑑湖堂的池塘,營造一個具有宜蘭原生種植物的濕地生態水池。隨著水生植物而來,鑑湖堂吸引了更多的人潮,不論是生態工作者或中研院、日本學者等學術單位,還是鄰近宜蘭市的各級學校,紛紛在此研究及教學。這個由民間出錢、出地、出力、出腦筋的濕地樂園,更凝聚了社區總體共識,不只是用眼睛、用腦子、用口述,去理解、去傳講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採認養並照顧水生池的方式,用大手、小手一同為親愛台灣的實踐者。陳氏鑑湖堂古厝歷經了軍事、戰爭、歲月的刻劃,也許有那麼些許傷痕累累的往事,但此時安靜的鄉間,空氣中只有靜謐與安詳,往昔的一切只是一個歷史的見證,相信伴隨著水生生態池的發展,陳氏鑑湖堂將會繼續為此見證下去。

 

   古厝於1982年重建為二進四廂紅牆大厝,有八大房百餘人口同住於此,昔日稱陳老師大厝,環繞古厝的有池塘、後院,其祖產面積達320餘甲。至此除可一睹陳氏家族的相關文物及環境的清幽外,還能飽覽田園風光,尤其陳家松園內的落羽松,氣根突出地面為一大奇觀。

 

   其實鑑湖堂已整修過,其原因是因為歐珀颱風來襲,把原本已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的零零落落的鑑湖堂吹的七零八落,因此,陳文龍理事長才昭集人員來整修,不過雖然經過整修,但整個歷史遺跡仍保存良好,現在我們來看看以整修後的鑑湖堂形式。陳氏鑑湖堂是屬於傳統建築中的閩南式建築,也是台灣最常見的傳統建築,這種建築強調屋脊及屋面的曲線,但屋簷較平緩至左右兩端略為起翹,木屋架的桁樑極短柱多為圓形斷面,外牆及屋面用閩南的紅磚及紅瓦,在陽光下特別顯出紅磚的美感。

 

 

   陳家在全盛時期,積田地三百餘甲,鑑湖堂大宅的規模大約是在清咸豐6年建立(1856),陳家大厝外圍原有溝渠環繞,厝前有半月池塘、厝後為 果園,東邊還有一間私塾,即登瀛書院,是族內子弟唸書的地方,為了讓子弟能依自己專長發展,特別分聘文、名師執教,並有「旂勇石」,是為練武舉重之用。因 此陳氏家族文、武人才輩出。清一代曾中試一位武舉人、四位武秀才、兩位貢生、一位稟生,以致當時有諺語說:「縣考無陳不開科。」

 



 

 

   僅存的殘垣上,有槍櫃遺跡,也有特殊的狗洞遺跡。銃孔內寬外窄,以便用來架槍射擊,狗洞則於入夜後, 放出家犬在外圍巡邏。

 

 

 


 










 

 

 


 

 

 


 


 


 

 

 







   陳氏鑑湖堂古厝歷經了軍事、戰爭、歲月的刻畫,有那麼許多傷痕累累的往事!但此時安靜的鄉間,空氣中只有靜謐與安詳,往昔的一切只是一個歷史的見證,相信伴隨著水生生態池的發展,陳氏鑑湖堂將會繼續為此見證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