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攝氏25℃
宜蘭縣五結鄉三興村復興中路22號 晴天
從陳氏鑑湖堂-憤怒鳥爺爺宜蘭行(八)離開後,重森ㄚ被開車回到台九線主軸,然後車往南行,車過台9線蘭陽大橋五結鄉橋頭,不久左邊看到一家7-11,在復興路左轉往冬山河親水公園方向,過鐵路平交道馬上急左轉,即可看到三級古蹟「二結穀倉」。穀倉原為五結鄉農會所有,興建於昭和五年,為西洋式建築,已列為三級古蹟,目前委由大二結文教基金會管理。
位於蘭陽溪南岸,緊鄰二結車站,居交通要衝的「二結農會穀倉」,建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至今已有八十四年歷史,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負責收購蘭陽溪南岸廣大農業區的稻穀,經過碾米工場的精製後,轉運到台北各地,或經基隆港輸往日本或南洋。但因時代變遷漸走入歷史,不過,建築物典雅造型即樸實風格,仍難掩當年風華。
佔地九百多坪的二結榖倉,前身是「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內部的空間規劃分成「農會辨事處」、「碾米工場」及「榖倉」,由三部分連接而成的長型空間,其牆面為磚造,倉庫內的木造設備均採最上等的檜木材質,有通風防潮設計,堪稱是當時地方上最新式的建築之一。具有日本殖民時期的建築特色,混合和洋風格的「二結農會穀倉」,據說與「頭城農會穀倉」的建築設計師為同一人。就建築的歷史價值與特殊的空間功能而言,二結穀倉為宜蘭境內僅存的一座穀倉,也是五結鄉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倉庫,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日治時代末期,爆發大東亞戰爭,日本統治者為控制糧食運用,經常派員到農家調查每家的農地面積、生產量,並計算出每家人口需多少糧食,多出來的稻穀全要繳交出來作為軍糧,二結榖倉將稻穀加工處理後,透過緊鄰的二結火車站運送到基隆、台北,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稻穀改為自由買賣,但農友仍會將農作送抵二結榖倉銷售,榖倉內當時大都仰賴勞力,工人需扛起上百台斤的稻穀上上下下,倉內的勞力市場成為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最佳寫照。
昔日的二結榖倉因勞力密集,自然聚集許多攤販,吃點心的員工,商賈們來來往往,形成熱鬧的市集,之後,農業沒落,再加上設備老舊,建築不易補修,二結榖倉過去的風華逐年褪去,直到1993年,五結鄉農會另建新的榖倉,二結榖倉仍閒置至今。
西元1998年宜蘭縣政府召開古蹟評鑑審議會議,決定將縣內僅存的日治時期榖倉建築-五結鄉農會二結榖倉,列入縣定古蹟,二結榖倉的命運出現重要的轉折。
位於五結鄉二結火車站旁的「二結穀倉」,進門應該是外包餐廳經營,服務員告知:一個人50元,送一張紀念車票,算人頭(可抵消費)。供應簡餐採用五結鄉農會的「五農米」,也提供下午茶或飲料服務,這些都可用門票費用相抵。
一樓區,看過去的每個房間都有主題,有管理、沒管理;有用心、沒用心通常一看都可知道。重森ㄚ被覺得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每間的主題性和設計都有管理、有用心。
米字集錦的展示房很有創意,牆壁上有著許多平常較不易常見有關米字部首的字,你要先按部首「米」,然後再按另外一個「字」的按鈕,對向的牆就會出現這個字的亮燈,還有注音教你如何讀及解釋字義。米字集錦的展示房如果會唸一半,那國文識字就很強了吧!
在主要動線上,遊客的腳下有強化玻璃,用片段的方式展示傳輸帶~
很高的碾米機,需要爬到三樓高~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的二樓介紹許多農家的傳統機俱,採取圖文與實體的真實對映介紹。
穀倉稻農文化館內不會讓人覺得「沒人管理」、「只是擺著靜物」沒生命的展覽館,光線、動線、介紹文物的完整性都比想像中好。
二結文教促進會蒐集古農具、老照片,置於穀倉展示場展出,營造復古氛圍,外面也有可愛的木頭務農人,處處可見古早味和趣味性。
外觀看起來不怎麼樣的穀倉,當時地方上還是最新式的建築之一。具有日本殖民時期的建築特色,混合和洋風格的「二結農會穀倉」,經過整理規劃之後,內容卻含最棒的歷史、土地、產業、文化,是很棒的傳統資產。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的戶外有可愛的大木偶公仔,都在從事不同的農務,栩栩如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