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攝氏31℃
花蓮縣新城鄉佳里村須美基溪畔 晴天
結束新城鄉嘉里保安宮-徒步走到 參觀後,重森ㄚ被的礦泉水,在徒步苦操下也喝光光,四處不見賣水的地方,為了不虛此行開始學習駱駝的精神,卡甘苦繼續向前行。
走出保安宮為了確保重森ㄚ被人工GPS的正確性,等了片刻碰到一個比ㄚ被更ㄚ被的機車騎士路過,本來還擔心要用哪一種語言問路,好禮家在比ㄚ被更ㄚ被的機車騎士台灣話講得很道地。
噶瑪蘭紀念公園要從保安宮左前方一條小路下坡,直行沿途空曠毫無遮蔽物,重森ㄚ被真的變沙漠中駱駝,來到玉成橋但不要過橋,右轉沿著須美基溪畔繼續前行。
右轉後沿著須美基溪畔,路邊整排楓香樹夾雜著黑板樹,視覺上跟身體感覺愉悅甚多。
整條馬路見不到半個人影,只有照片馬路遠方比ㄚ被更ㄚ被的機車騎士揚長而去,說到這裡倒真感謝他的熱心,因為他不放心又騎機車趕來關切重森ㄚ被。
噶瑪蘭紀念公園位於花蓮縣新城鄉佳里村須美基溪畔,即紀念噶瑪蘭人的開墾事蹟,由於這裡是噶瑪蘭人移居花蓮最早的聚集地,但在漢人進入後山後漸漸成為漢人聚居地噶瑪蘭族世居臺灣東北部的平原地帶,他們自稱「卡瓦蘭」(Kavalan),其意為「平原的人類」,以區別於居住於山區的泰雅族群百年來,原本生活在宜蘭地區的噶瑪蘭人,最早大約有三十六社之多,後來漢人陸續湧進宜蘭,大批噶瑪蘭人遷往花東,1853年噶瑪蘭人在花蓮最早建立的六社,即今嘉里一帶開墾。此一社區公園,即紀念噶瑪蘭人的開墾事蹟。本區為噶瑪蘭人移居花蓮最早源居地,後因花蓮歷史變遷漢人遷居甚多而慢慢轉變為漢人聚居地,本公園坐落於新城鄉佳里村住宅區內,紀念公園成為現住居民主要休閒娛樂場所,下午為老人槌球時間、傍晚時分為家庭娛樂時間,因空間人事物的轉化,本公園別有一番風情。
噶瑪蘭族介紹噶瑪蘭族昔日稱作『蛤仔難三十六社』,事實上聚落的數量則達到6、70個以上,他們自稱卡瓦蘭(kavalan),意為平原的人類,區別於居住於山區的泰雅族群,而漢人對於噶瑪蘭族的稱呼則以蘭陽溪為界,北為『西勢番』、南為『東勢番』。
到了西元1796年,吳沙帶領著漳州、泉州以及粵籍移民進墾噶瑪蘭並建立了頭城,更在不久以後其勢力就已經協迫到噶瑪蘭族,於是在平原內部小遷徙,逐漸移往目前三星、蘇澳地區。
1830年後10年間冬山鄉的加禮宛社人便逐漸南遷至花蓮北埔,成為一個新的加禮苑社聚集地,因此加禮宛的『大社』便成為噶瑪蘭族的第二故鄉。噶瑪蘭族-文化傳承噶瑪蘭族為一個母系社會,包括巫師也是由女性擔任,但由於他們一直被以半強迫式的附屬在阿美族中。
從1980年開始,噶瑪蘭族人便開始尋根且要求正名,終於緊接在邵族之後,在2002年噶瑪蘭族在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為台灣原住民的第11族,將噶瑪蘭族的文化與歷史帶入一個新的開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