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攝氏25℃
新北市中和區中和路95號。 晴天
對中和廣濟宮的第一次印象,記得應當是1957年,那個時候父親在台北開裁縫店工作忙,母親又有幾個弟弟要帶(重森ㄚ被是家中長子),好像印象裡母親都一直在懷孕,因此暑寒假都會把重森ㄚ被送回中和鄉下,當時中和非常的鄉下,好像只有枋寮街而已,離開枋寮街都是稻田。
記得父親都會用腳踏車載重森ㄚ被到台北東站(台北西站都是長程客運)搭公路局,等往中和的公路局車子來,拜託公路局車掌阿姨到終點站(枋寮街)時讓我下車。
中和廣濟宮的對面,當時有一個很大的停車場,公路局車子到站都停在那邊,如果我阿公還沒到,車掌阿姨都會帶我到對面的中和廣濟宮,當時大家都稱做大廟,大廟門口有一對獅子,我都會坐在左邊這隻獅子,看大人蹲在地上下棋,等阿公來帶我走路回鄉下的三合院。
那個時候好像只有枋寮街比較有人氣,阿公帶我順著現在的中和路,過中和國民學校,右轉南山路直行,好像當時有一座楠仔橋過了那座橋,左邊有一家在賣酒的店,阿公都會拿一隻瓶子裝一些回去,老闆都會說阿迪伯(阿公的名字)好好命,孫子這麼大啦!已經在念小學…這好像就是人生吧!
當時回到阿公家,三合院有牛槽,家裡廚房跟豬槽是一起的,沒有電燈也沒有廁所,更不要說有浴室,趁天黑前腳手洗一洗,物資缺乏的時代小煤油燈也捨不得點,長輩就在稻埕坐椅條聊天,我就跑到田埂抓火金姑,直到睡覺才跑回屋子,後來公路局外南村線通車,重森ㄚ被就沒在大廟下車等阿公來接我,跟大廟的近距離接觸就少啦!
廣濟宮中門左右楹聯曰:辛巳花月吉旦「廣譽施身當時啟宇闢疆作聖克念,濟人為心後世論功報德前王不忘。」靖邑簡姓弟子敬奉。由這些聯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和地區先棉開發的歷史,也可以感受到開漳聖王與擺接堡十三庄漳州移民的深厚關係。廣濟宮歷年雖重修多次,但基本上仍能維持光緒年間舊貌,雖然附近環境是中和市的鬧區,昔日的清靜不再,但走入廟內仍能感受到古廟的靜謐及風采。
清康熙,雍正時期,開始有福建漳州地區移民入墾中和地區,當時此地屬(擺接堡)。
其後因防禦原住民不時的滋擾,因而設立(班寮)派人輪守,其後逐漸形成街道.稱之為(枋寮街)。
根據同治十年所纂修的<淡水廳志>:<城北兼東 擺接堡一十七莊....加臘仔莊,港仔嘴莊,芎蕉腳莊,龜崙蘭莊,枋寮街,新埔乾莊,南勢角莊,後埔莊,員山仔莊,藤寮坑莊,冷水坑莊,社後莊,柑林陂莊,大安寮莊,員林仔'莊,火燒莊,柏仔林溪州莊.....>其中,枋寮街是唯一形成街市的地方。
因為入墾的移民多來自福建漳州地區,遂攜來故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在此建廟奉祀,稱為<廣濟宮>,一般稱之為<大廟>....創建於乾隆年間,嘉慶十六年及光緒六年均曾重建廟宇建築呈現出漳洲匠師的手法。
廣濟宮坐東北朝西南,面寬三間,為兩殿兩廊式,是台灣地區典型的中型寺廟,以傳統木作為主要結構,飽滿緊湊的木構件表現出漳州匠派的風格,據傳為出身中和員山的著名匠師陳應彬之族人所設計。
(一) 三川殿(前殿)
進深用四柱十一架,架內使用二通三瓜,前後步口均安放獅座,若仔細觀看左右細木作雕刻型式,會發現有所差異,這正是清光緒年間流行的「對場作」(對場作是古代匠師為了讓技藝更上層樓,往往會在參與廟宇興建時,運用對場作的方式較劲,兩派匠師各分左右或前後,展現本領,一較高下。)而大通下的雀替使用鳳凰,而非常見的鰲魚,亦為特色之一。除了木結構外,石雕的部分亦極具歷史價值。三川殿入口的一對石獅,左為公獅開口腳踏彩球,右為母獅閉口懷抱幼獅,姿態生動有趣。中門兩側的石堵題材豐富,頂堵以人物為主,身堵以四隻軟團螭虎盤結成八角窗,四個角落雕蝙蝠,意即四蝠取「賜福」之意;腰堵為兩隻相向的淺雕螭虎,裙堵則左為雙龍搶珠,右為猛虎下山。左右門的石堵則多以花卉為題材,三川殿步口的這些牆堵,雕刻雖不算精緻之作,但多是清光緒年間保留下來的作品,非常難能可貴。廣濟宮共有二隊石刻龍柱,三川殿正面的一對為近年雕鑿,樣是非常繁複。
廣土闢奇勳裂雀摧鵶但識開門有節度
濟時歸碩彥鎮夷撫夏何殊橫海稱聖王
光緒陸年葭月穀旦 沐恩弟子敬獻
(二) 正殿
正殿內部使用五柱十九架,於點金柱與前簷柱之間多加一根副點金柱,所以使正殿顯得特別高敞,架內用三通五瓜,疊斗結構井然有序。兩廊為四架捲棚頂,龍虎邊雕刻亦略有不同。正殿秀面的一對龍柱落款「辛未年蒲月,龍溪信士歐大侯」,辛未應指清同治十年(1871),所以這是廟中最古老的文物,其單龍纏繞八角柱身一圈,尾部呈雙S附貼在正面,八仙人物分站於左右二柱,充分表現出清代晚期的龍柱風格。
廟宇主要祀奉<聖王公>,亦即唐代名將<陳元光>,陳元光,字廷炬,唐光州固始縣人,幼時隨父親歸德將軍<陳政>領兵戍守閩南..父卒後,遂代理之領導百姓防守閩粵,是時山賊盜匪犯民,皆為其討平.... 晉封為<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後奏請開設漳州,允之並命為<漳州刺史>。
死後,朝廷詔封<臨漳侯>,諡忠毅......漳州百姓建廟奉祀, 尊之為<聖王公>,又稱為開漳聖王。
此廟位於廣福街與中和街口,雖未列古蹟,殿內其三川門卻是清光緒六年(1881) 遺構,值得仔細鑒賞...
廣濟宮正殿奉祀開漳聖王,左祀馬倉仁,右祀李右令。開漳聖王一般稱為聖王公,指的是唐代文官陳元光(又名陳光華),當時他被派治理尚為蠻夷之地的閩地,歷經艱險驅除土番,設立漳州府,漳州人崇敬其人格,感念其功勞,以他為開闢鄉土的始祖。中和地區初以漳州移民為主,自然將家鄉的信仰帶來本地,所以此廟對於地方上更具有重要意義,於清代是擺接堡十七庄漳州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漳州人的守護神。 開漳聖王的祭拜日期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每年到了這一天,信徒焚香膜拜絡繹不絕,熱鬧非常。廟中另有從祀媽祖及中壇元帥。
廣濟宮內約五尊媽祖、分別雕自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溪北天興宮、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因此每年農曆12月6日必須啟程返回五地進香,至次年1月25日至26日方始移駕回宮,此為廣濟宮一大特色。
廣土闢霞漳唐化版收勞神靈 濟人宏表海清時詔許祀皇王
光緒庚辰陸年葭月穀旦 沐恩弟子游姓 呂姓眾弟子仝敬獻
中和廣濟宮為慶祝開漳聖王聖誕,於農曆2月15日前後舉辦一連串的祭祀活動,祭典自農曆2月13日開始,14日下午拜斗科,15日上午舉行祝壽聖典,同時敬天,並舉辦祈安禮斗法會,祈求全境平安,至15日下午始宣告結束。在這段時間內、由全境信徒及游姓、呂姓、陳姓、范姓、林姓、張姓等信徒、獻納歌仔戲或電影娛神,這些以同姓為單位所獻納的戲劇節目、稱為字姓戲。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廣濟宮除了隆重的祭祀活動之外,尚有賽豬公繞境活動。
廣濟宮與中和政治、文化、教育、經濟的歷史關係
十八世紀初期,漢人大量移台,由西海岸的港口湧入,進入台北平野,中和地區亦於此時開始有漢人移民,進入中和地區墾拓的移民以漳州人為主,其次同安人。
雍正時──林成祖開闢漳和,是本鄉開闢之始,因地為漳人所闢,取吉祥語。
乾隆年間─廣濟宮建廟。
同治十年─清代稱枋寮街在今枋寮、廟美、福美、南山等里,見於 《淡水廳志》為當時擺接堡十七庄內唯一街肆。
一九零八年(明治四十一年)──中和國民小學創立,當時稱枋橋公學校枋寮分校。
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獨立為漳和公學校。
一九一四年(大正三年)──中和的台車道(輕便道)一條起自枋寮經水尾 渡河至台北市之萬華。
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中和的台車道(輕便道)一條自本鄉枋寮經外 山而終於板橋,全長四公里。
一九一八年(大正七年)──七月中和農會創辦,初稱枋寮信用組合。
一九二零年(大正九年)──改為中和庄,屬台北州海山郡轄,台灣總都府統治時期,漳和區設立庄役場(漳和、中坑、四十張、外員山、圓山子、永和、龜崙蘭、溪洲、潭漧、南勢角、秀朗)。
日本人改革台灣地方制度,廢除原有「枋寮」行政區名稱,取中坑庄的「中」和漳和庄的「和」字,就成為「中和庄」隸屬台北州海山郡。
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江讚慶任中和庄長,捐私二千五百日圓,創立 中和庄圖書館。
一九三四年(昭和九年)──日治時期僅有一處,即枋寮臨時公有市場。
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中華民國34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名稱改為中和鄉(包括現今中和市、永和市) 。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二十三日乃正式成立中和鄉隸台北縣,派游火金為本鄉首任鄉長。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許多撤退人士選擇定居在中和地區,增建十個眷村。衛生所前身省立台北保健館中和鄉示範保健站成立,位置設枋寮(中和路二三二號) 。
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一年)──十一月創立中和大戲院(俗稱磚仔戲臺)。
一九五四年(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創立和聲戲院(即枋寮戲院, 俗稱竹仔戲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