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 攝氏15℃
捷克卡羅維瓦里KARLOVY VARY 陰天
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布拉格→卡羅維瓦里KARLOVY VARY-捷克駱駝 ,我們來到卡羅維瓦里KARLOVY VARY的拉茲紐(Lazne I)下車,「捷克語(Lazne)就是溫泉的意思,一般指的是可以泡澡的溫泉設施。」卡羅維瓦里共有5座這種「拉茲紐」澡堂,分別被冠上I、II、III、IV、V加以區分,除了拉茲紐III外,其餘的均沒有對外開放。拉茲紐I位於溫泉區的末端,座落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公園旁,稍微偏離熱鬧的市中心,環境相當清幽雅致,光憑建築物漂亮的外觀,若不說它是澡堂,還真讓人以為是博物館或劇院。
卡羅維瓦利(捷克語:Karlovy Vary;德語:Karlsbad,曾經以卡爾斯巴德著稱)是捷克西部波希米亞地區卡羅維發利州的一座溫泉城市,位於奧赫熱河(德語為Eger)和Teplá2條河流的匯合處。該市名稱Karlsbad得名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波西米亞國王卡爾四世,他在1370年建立城市。該市在歷史上以溫泉著稱(13個主要溫泉,大約300個較小溫泉,以及 熱水的Teplá 河;Karlsbad中-bad字根就是德語里溫泉的意思。
在19世紀,卡羅維瓦利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旅遊勝地,尤其是國際名人來此進行溫泉治療。該市還以卡羅維瓦利國際電影節和流行的捷克liqueur Karlovarská Becherovka著稱.玻璃製造廠商莫瑟玻璃,位於卡羅維瓦利。
卡羅維瓦利的普普大飯店,飯店本身就很有名氣,是當地首屈一指的豪華酒店。酒店名稱來自一位糕餅師傅約翰‧喬治‧普普(Johann Georg Pupp),為卡羅維瓦利國際影展的舉行的場地。後來更被外國導演相中,2006年上映的《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及《終極假期》(Last Holiday)都在此取景。
卡羅維瓦利在德文是Karlsbad,以中文直譯就是「卡爾的浴池」(德文的bad意指浴池)。這座城市的發跡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四世(Karl IV)緊密相連。卡爾四世於1346年繼位成為波希米亞國王,1355年在米蘭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而波希米亞則成為統治疆域的核心。
1358年,國王在狩獵時發現此處的溫泉,而後以其名建設了這個冠上他名字的溫泉鎮。相傳是因為當地的溫泉水具有療效,因此國王特地給予此地這份殊榮。然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德國人在此定居了。
在卡羅維瓦利有十三處主要的溫泉湧出處,在這裡,溫泉水不是拿來泡澡用的,而是拿來喝的,每處溫泉所含的礦物質成分不同,溫度也不一,因此療效亦不同。在街上或商店裡,隨處可見販售飲用溫泉水的瓷具,通常是一個有把手的瓷杯,可握著把手將杯子放入池中,舀出泉水飲用。重森ㄚ被沒有買瓷杯(10年前買過),但仍可以用手(如果水不是很燙的話)捧水喝。至於味道的話,礦物質的味道很重,有點像是喝著泡過生鏽鐵釘的開水,我並不喜歡。
卡羅維瓦利是捷克規模最大的溫泉療養地,在18世紀是歐洲名聞遐邇的社交場所,哥德、莫札特、海頓、蕭邦、德伏札克等無數知名人士都曾造訪過;如果沒有來過此地,實在難以想像路上人手一個溫泉杯,悠閒的在河岸兩旁散步的情景…
卡羅維瓦利市立劇院(Městské divadlo)亦為費爾納及哈爾默為這座城市所設計的建築之一。
歐洲街道上常見的黑死病紀念柱(Pestsäule),又稱三位一體柱(Sloup nejsvětější Trojice),1713年,黑死病席捲波西米亞地區,當時人們相信是上帝的庇佑才讓人民倖免於難,於是1715年的年底過後,幾乎每一座村莊或城鎮皆陸續設立了黑死病紀念柱,一來是為了感謝上帝的眷顧,二來是紀念在黑死病中喪生的人們。卡羅維瓦利的黑死病紀念柱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興建的。
建於1716年的巴洛式樣式紀念柱,上頭有聖父、聖子和聖靈的雕像。
黑死病紀念柱的背後,正是當地頗負盛名的羅曼史旅館(Hotel Romance)。鵝黃色的外牆,建於一次大戰前的黃金時期,而它亦成為這附近的建築群中,最搶眼的一棟。
市集迴廊(Tržní kolonáda)同為維也納建築師費爾納及哈爾默所設計,原建於1883年,於1993年重建。它那優美的白色木造結構,呈現瑞士建築風格,使得這座迴廊充滿了春天的氣息,迴廊內有兩座溫泉:市集泉(Pramen Tržní,62度)及卡爾四世泉(Pramen Karla IV)。
迴廊內的浮雕描繪著卡爾四世帶著僕從及獵狗來此狩獵,獵狗為了追趕鹿時不慎落入溫泉水池中,幸運的獵狗不但沒被泉水燙傷,反而將牠的皮膚病治癒,國王見了大喜,於是在數年後於此地興建城鎮。這座城市因著神奇的溫泉水開始了它的觀光事業;十九世紀時,由於一些醫師的出版著作,證實了溫泉水的療效,更將這座城市的觀光事業推向高峰。這可能是當初國王想都沒有想到的事:當初拿來泡澡的泉水,如今變成人們的「杯中物」,人們為了治病強身,真是什麼怪事都有可能發生啊!
與市集迴廊只隔一街之遙的是現代化的溫泉迴廊(Vřídelní kolonáda),興建於1969年至1975年的溫泉迴廊,是舊市區四座迴廊中最年輕的,以功能主義風格來展示它的現代化,在此除了可以品嘗溫泉水外,尚有旅客服務中心及紀念品販售處,的確頗以它的「功能性」為主調而建。
一靠近就感受到間歇泉的熱度及威力的間歇泉,其噴射高度最高可達12公尺。
裡頭只有一座溫泉,卻可是威力強大的間歇泉,每分鐘可湧出2,000公升的溫泉,為當地的溫泉旅館提供了充沛的溫泉水來源。除此之外,這裡的泉水也可以飲用,共分成五個小溫泉池,溫度分別為72度、57度及41度三種。
磨坊迴廊(Mlýnská Kolonáda)。這座巨大的迴廊建於1871年至1881年,長132公尺,寬有32公尺,共分成內外兩道走廊,迴廊上的十二座雕像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份,由設計布拉格國立劇院(Národní divadlo)及魯道夫音樂廳(Rudolfinum)的捷克建築師約瑟夫‧利天克(Josef Zítek)設計,這三座著名的建築同為新文藝復興風格。
磨坊迴廊因附近有座磨坊而得名,但現今磨坊已不復見,但迴廊仍矗立。磨坊迴廊本來只為了磨坊溫泉(Pramen Mlýnský)而建,這座溫泉的水溫高達56度,自十六世紀被發現以來,就是當地用以水療的主要泉源,泉水一開始只被用來當成洗澡水,後來被發現具有療效後,大家紛紛把它當成萬靈丹服用,據說當時磨坊溫泉泉水熱門的程度,幾乎在卡羅維瓦利的每家藥局都可以買得到。
氣勢宏偉的磨坊迴廊,迴廊內共有124根科林斯圓柱,造就了不凡的氣勢。
而後,磨坊迴廊於1893年進行擴建,將鄰近的五座溫泉納入腹地內,因此在磨坊迴廊內總共可以找到五座噴泉:岩石泉(Pramen Skalní,53度)、莉布絲公主泉(Pramen Libuše,62度)、瓦茲拉夫一世伯爵泉(Pramen Kníže Václav I,65度)和瓦茲拉夫二世伯爵泉(Pramen Kníže Václav II,58度),以及水神泉(Pramen Rusalka,60度)。
1949年,磨坊迴廊前的特普拉河被架上橋面,形成一座左右兩岸相連的大廣場。廣場附近就是旅客中心(Tourismus Informationen),但如果只是想走走逛逛的話,這裡並不大需要進去旅客中心索取地圖,除了街上立有許多地圖外,只要沿著河朝南行就可以了,想迷路都難。
河的左右兩岸皆以「草地」(Louka)命名,左岸是舊草地路(Stará Louka),右岸則是新草地路(Nová Louka),無論新舊,兩岸的建築皆是餐廳、商店和旅館。溫泉水沿著管線排入河川內,而這條河川就命名為「特普拉」(Teplá),在捷克文中意為「溫暖的」、「不結凍」的。冬季時,會見著水蒸汽在河中緩緩上升,河的兩岸煙霧瀰漫,整座城市因為溫泉而有如仙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