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                         攝氏33℃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        晴天

   本日參觀完一滴水紀念館-淡水駱駝 ,來到一滴水紀念館上方的另外個景點- 滬尾砲台,這個地方算是老淡水的舊景點,應當有很多朋友都來過。  


   滬尾砲台位於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為建造於1886年的火炮砲台。佔地約8公頃的該砲台興建者為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所建造,建造目的為捍衛台灣淡水港。 


   該砲台雖停用多年,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日本時代沒有加以破壞,因此保留狀態頗佳,不但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所題之「北門鎖鑰」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砲台數座。因此,中華民國內政部特地經此砲台列為台灣第二級古蹟。


    位於紅毛城西方約500公尺遠的滬尾砲台,目前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建立於清光緒12年,這座在中法戰役中臺灣巡撫劉銘傳所修築的砲台,橫匾上仍留著其所提「北門鎖鑰」四字,有內外兩道城牆,外城牆係以泥土堆積高約丈餘,內牆則為三合 土構成,非常堅固,內部城垣、甬道、砲台都保留的相當完整,尤其是甬道部份,在開放民眾參觀後,目前陳列著淡水過往的歷史紀錄、相片、砲台故事等,展示彌足珍貴,若由甬道的樓梯往子牆登頂,則可放眼鳥瞰淡水河景觀風貌,不論是早晨或黃昏,都十分好看。


  淡水昔稱滬尾,滬尾砲臺即指淡水砲臺,位在新台北淡水鎮油車里油車口的山坡臺地上。砲台今貌乃中法戰爭後劉銘傳所建,1889年裝配完工,門額上題有「北門鎖鑰」。由於是在1889年裝配完工,並未參與任何的戰事,所以仍保存的相當的完整。 


   滬尾砲臺,在淡水紅毛城之西約半公里處。清光緒初年原建有舊式砲臺,以防守淡水港口。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發生,清廷詔以臺灣為東南海疆重地,命令加強海防,於是重修滬尾砲臺,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並率領部隊駐守。是年八月,法軍自基隆轉攻淡水,戰事頗烈,砲臺被毀。嗣後,臺灣巡撫劉銘傳聘德國工程師重建砲臺,為二重方形城堡,面積約一‧五公頃,外圍城牆以泥土堆積三丈餘高,圍繞四周成方型;內牆係以三合土築成,並有甬道相通為營房,砲臺地基敷有鐵水泥。此砲臺工程浩大,為清代現代化臺灣之重要海防設施,不但富有歷史意義,且具有學術研究之價值。城門門額有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重建完成時劉銘傳所題「北門鎖鑰」,彌足珍貴。 


  滬尾砲台是1884-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門額。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砲座及子牆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光緒十五年(1889年)大砲安裝完竣。 


   滬尾砲台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皆已不存。 ~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並沒有破壞滬尾砲台,連前朝(大清帝國)的台灣布政司衙門也保留下來,如果跟國民政府逃到台灣,將前朝(日本總督府)的淡水神社破壞改成中國宮殿式的忠烈祠...殊為可惜,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統治者對這塊土地統治的信心和經營心態的不同。 


   就像鄭成功流亡到台灣將荷蘭政府所留下的普羅民遮城改為中國宮殿式赤崁樓一樣 ,否則又多一個古蹟和景點當成後人的歷史教材...,鄭成功39歲死於廈門,不可能建設台灣也沒有時間建設台灣,那只是大清帝國康熙帝羽毛未豐...


   說這一段只是將歷史歸於歷史,台灣幾十年來的歷史教育,好像為特定政黨和既得利益服務,幾乎沒有歷史觀和國際觀,也歪曲了真正的歷史。


   加上統派的媒體推波助爛,整個社會好像對長江黃河感動不已,對淡水河和濁水溪的汙染和整治,漠不關心。對世界歷史和台灣歷史所知無幾,但對中國歷史小說稗官野史卻琅琅上口...


   不過值得慶幸的,新一代年輕的台灣人,以重森ㄚ被的觀察,他們比上一代,更懂得去尋找台灣的主體性,懂得到歐洲、美加、日本...,當然包括中國旅遊和學習,他們會更有信心、客觀的研究台灣的歷史,去定位台灣所處的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