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3日               攝氏35℃ 

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66號      晴天

    離開訓風炮台-高雄駱駝後,我們就徒步回去鳳山龍山寺-高雄駱駝附近開車,往鳳山城隍廟&鳳儀書院前進。 


    鳳山區城隍廟位於曹公國小後方,從曹公國小旁的巷道進入約五十公尺就會看到。鳳山城隍廟建於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知縣李丕煜在鳳儀書院西側創建城隍廟。


   鳳山城隍廟內有兩種專屬文物,一是『你來了』木匾,其意義表示人生早晚都要向城隍爺報到,二為『大算盤』,表示城隍爺會算出你一生功過與善惡,意指人要心地正直,行為慎獨。 


   鳳山縣城隍廟於清朝嘉慶5年(西元1800年)設在左營舊城,但是經過林爽文事件後鳳山城隍廟毀壞不堪,而當年的知縣湯大奎及其他文武官員也奮勇殉職,後來縣城移至鳳山新城,便立碑追悼殉職的100多位官員。


   城隍廟內的「忠節流芳」石碑立於清乾隆年間,是為追念林爽文事件中殉職官員-湯大奎及典史史謙等文武官員,極具歷史考證價值,值得一探。 


   至咸豐9年歲貢生吳春華又重修了一次。


    臺灣日治時期之初,鳳山城隍廟一度被總督府徵用,改作陸軍病院。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鳳山廳參事林靜觀等發起重修。


   1967年在地方士紳的建議下又重修城隍廟,至今城隍廟建築風味依舊,信徒絡繹不絕,香火日盛,是當地的信仰中心。 


   鳳山城隍廟雖占地不廣,然而內部雕琢細膩、外觀宏偉,也因民間認為城隍爺為懲惡獎善分明且有求必應的神明,人們祭拜虔誠,依賴很深,因此香火越來越鼎盛,傳承至今。


   本廟的石獅子為從鳳山神社遷徙來的高麗犬,頗樹一格。 


   城隍本意是指城廓及護城河,先民相信每一座城池都有專司守護的神祇,城隍爺在諸神的格界中相當特殊,是很多神的總稱,城隍爺的階級與封建時代行政體制相同,分為縣、府、省、京師等級,縣城隍尊稱為『顯佑伯』或『霞海城隍』,府城隍尊稱為『靈應侯』,省城隍尊稱為『威靈公』;傳統信仰中現世的善惡和吉凶福禍都由城隍爺來處理,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對等的,地方官是統治現世陽間的五官感知界,是陽官,處理一些違法刑罰的事件,而城隍爺則是統治來世陰間的五官超越界,是陰官,處理從現世到來世的一切事情,人死後第一個就要向城隍爺先報到,因此城隍爺漸漸地在民間成為大眾的普遍信仰。 


   緊鄰鳳山城隍廟左側,便是鳳儀書院,可惜重森ㄚ被來時,正在復建整修,不得其門而入。


    書院是近代國民教育普及之前的主要教育機構之一,對於開啟民智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台灣被納入清政府版圖之後,在歷任治台官員的主導與獎勵之下,逐漸將書院在台推展開來,這對於台灣文風有著重要的貢獻。


   清代鳳山縣地區最早的書院是位於興隆庄舊城(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左側的屏山書院,康熙49年(1710)由知縣宋永清興建,屬義學性質。雍正4年(1726),知縣蕭震遷移至城內重建,始成書院規模。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引發莊大田等攻毀舊城,屏山書院也在此次動亂終毀於一旦。乾隆53年(1788)間,欽差大臣福康安鑒於舊城殘破不堪,奏准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此後,新城在地方政府和士紳的建設下,取代舊城而為政經和文教中心。鳳儀書院即為文教中心的具體象徵。




 

嘉慶19年(1814)吳性誠攝理鳳山知縣,鑒於縣治遷移至新城之後,卻遲遲未有文教組織,為了提振文風,乃向地方士紳倡建書院。由地方官員與紳民共同籌措資金,並由張廷欽負責整體的興建工程。書院落成時,奮社將歷年累積資產約四千餘元,捐充書院的膏火。緣此歷史背景,鳳儀書院初期的建築格局,前有講堂為主要授課空間,後有廳事,祭祀文昌與奎星、倉聖等神位,並建敬字亭於講堂左側。光緒17年(1891)曾由舉人盧德祥重修。鳳儀書院的規模共屋三十七間,正中廳事三間、左右官廳房各二間、兩廊學舍十二間、講堂三間、頭門五間、義倉九間、聖蹟庫一間,乃現存全台規模最大書院。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大力推廣新式教育體制,書院因而日漸沒落,屋舍逐年殘破。戰後,屋舍相繼被租佔戶所用,書院格局嚴重受破壞。民國74年(1985)11月13日指定為三級古蹟,文化局取得土地使用權後,便辦理佔住戶遷移,並於民國98年(2009)年發包整修,已於民國102年(2013)完工,現正進行再利用展示策展中,待完成後開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