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攝氏22℃
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191號 晴天
一大早重森ㄚ被騎著租來的125CC機車,已經十幾年沒有機車的人,想想也真妙。
從花蓮市南下,往郊外走193縣道 ,過花蓮大橋,就開始我們今天的11號公路剪影。
這是位在台11線上鹽寮海邊的一棟藍白色調希臘風民宿, 由一對從台北退休的夫婦所開, 原本他們蓋這棟房子是要自己住,但因為愈來愈多人詢問, 所以他們決定開放四間房間提供住宿, 於是"境外漂流"便悄悄的於2009年開幕。
和南寺位在鹽寮村海岸公路旁,是傳慶老和尚於1967年翻山越嶺到此修行時所創建,不但是東部著名的佛門道場,更是佛教藝術的殿堂。
佛寺背倚青山,前臨浩瀚的太平洋,樸實無華的建築風格,加上不時傳來悠揚的梵音,讓人頓時進入祥和清幽的境界;寺後蒼翠的山巒上聳立一尊鵝黃色的觀音塑像,是名雕塑家楊英風的作品,其雍容莊嚴的法相,早已成為和南寺的地墂。
和南寺以「佛教藝術多媒體」宏揚佛法,結合佛學、文學、音樂、美術、配音、攝影及電腦科技,透過優美動人的聲光影像,將艱澀玄妙的佛理,自然地深入人心,獲得極高的評價,使和南寺成為現代宗教藝術的領航者。
台灣附近海域有溫暖的黑潮和寒冷的大陸沿岸流經過,帶來豐富的海洋生物,並在此地形成美麗且多采多姿的海岸景觀。
和南寺下到海岸,就看到一片寬約300公尺的海蝕平台,這片海蝕平台,有許多小型的潮池,海岸生物棲身在潮池中的礫石縫;而茂盛的綠藻、褐藻、紅藻,則提供了貝類豐富的食物來源。
鹽寮河南寺一帶最著名的海岸景觀是擁有台灣最長的礫石海灘,同時也是台灣沿海認識岩石最佳的地點,海灘上的礫石擁有最多種類岩石。來自中央山脈的變質岩,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和海岸山脈的沈積岩、火成岩共聚一堂,營造出精彩的地質景觀。
蕃薯寮位於海岸公路18號橋旁,是東海岸最為獨特的峽谷景觀,在此可以觀賞到公路兩側,因不同地質在溪流的堆積及切割作用下,形成對比明顯的地形景觀。
公路西側是低緩起伏的山丘及河谷,曲流穿行期間,平坦的河階地上,散布著農田及農舍;而流經18號橋的蕃薯寮溪兩側,則為深達近百公尺的陡峭峽谷,形勢猶如太魯閣峽谷;登上瞭望台俯瞰,溪谷深邃,岩壁陡峭,林木鬱鬱蒼蒼。
東管處在此設立休息區,有停車場、木欄杆、整齊的花木、造型純樸的瞭望台及公廁,休息區前方還有商店提供冷熱飲服務。
早期,這兒都是原始森林,在日治時期之前,光復、富里一帶的阿美族人,翻越海岸山脈,來到蕃薯寮抽黃藤,大都會住上一個禮拜,再將所抽的黃藤挑回光復、富里賣,如此往返,後來就在此落腳開墾,以種植水稻、雜糧為主。
而現在蕃薯寮的漢人,大部分是台11線開路工程的老兵,完工後,在蕃薯寮定居下來,自謀生活;其次則是1959年八七水災過後,從西部災區移民至此地定居。
海岸闊葉林,主要有血桐、野桐群;18號橋東側岩壁上生長著珍貴的台灣海棗、台灣蘆竹、金花石蒜和台灣原生種百合,春天岩壁上看到的白色的花,就是野白合。每年10月,金花石蒜開金黃色的花;台11線山壁,以台灣野芙蓉、野牡丹為大宗,11~12月,野牡丹盛開,一片奼紫嫣紅的景象,甚是美麗。動物方面,則以台灣彌猴最常出沒。
蕃薯寮擁有東海岸難得的峽谷景觀,和仰望太魯閣的雄偉壯麗不同,自瞭望台俯瞰蕃薯寮的峽谷景色,陡峭俊奇,又是另一種不同風貌。
騎乘自行車或步行都是很適合遊覽蕃薯寮的方式,看不同的岩層在溪流侵蝕下堆疊出的地層樣貌,欣賞自然的作用力千百年來在海岸山脈身上留下的紀錄。 東管處在蕃薯寮也設有休息站,午後吹著山谷中徐徐的微風,略為小憩也是不錯的選擇。
蕃薯寮18號橋西側是溪谷盆地,東側是陡峭峽谷,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東西兩側不同的岩性。橋西側分布的是蕃薯寮層與八里灣層,由泥岩與砂頁岩互層所組成,岩質軟弱;而橋的東側分佈的是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堅硬緻密。由於岩質軟硬的差異而造成地形上的不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