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蓬萊米的故鄉陽明山竹子湖-政經駱駝

 

20111126  攝氏25 

台北市家中好岝  晴天

      說起陽明山的特產,你會想起什麼?美味的劍筍和野菜、紫紅色的山藥?白色的、優雅的海芋?還是熱騰騰的溫泉?

     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陽明山曾經出產過一種植物,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米。  蓬萊米的原鄉,就在陽明山。

     身為臺北人,我們總以為,蓬萊米的出產地,應該是在滿佈綠油油水田的嘉南平原,但事實上,蓬萊米的發展根據地是在臺北,而陽明山的竹子湖,曾是當年重要的培育基地。

     早年的臺灣人,吃的是在來米。在來米的黏度低,吃起來味道不香、口感不佳,一年一穫,產量不豐。

     日治時期,來到臺灣的日本人,習慣了日本米的口味,吃不慣在來米,於是開始研究如何改良品種、培育新的稻種。

     從公元1896年起,也就是日本政府來臺的第二年開始,就引入了九州稻種進行試種,然而,日本稻種不適應臺灣炎熱多濕的氣候,多次試種均以失敗告終。

     當時臺灣總督府在士林、板橋、新莊、淡水、三芝、金山、汐止一帶開闢實驗農場,進行改良,但卻因為環境不佳,導致改良米種容易互相雜交,稻種品質不穩定,為了確保試種過程順利,日本政府開始到處尋找環境穩定又能提供優良種源的地區。

     而竹子湖一帶之所以脫穎而出,成為蓬萊米試種的最重要地區,起因,居然是和登山會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一年,臺灣登山會成立,許多日本民眾響應號召,熱衷攀登大屯山、七星山。當時,潛心研究稻種改良的磯永吉博士,與研究伙伴平澤龜一郎等人,在登山途中,發現一塊掩藏在大屯山、七星山、小觀音山之間的火山堰塞湖盆地,海拔六百多公尺,氣候潮濕涼爽、雨量豐沛,且土質肥沃,又有地理上的自然山勢隔絕,非常適合實驗種稻,於是在這裡建立了蓬萊米的原種田。

     這塊被視為實驗種稻寶地的區域,就是今天的竹子湖。日本政府在1923年起於此地設置原種田後,把這一塊地方規劃成培育蓬萊米稻種的基地。此地栽培出來的稻種,並不是提供百姓食用,而是分配到全省各地,交給農民種植,因此,竹子湖的稻米品質,與當年臺灣稻米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磯永吉博士徹底利用竹子湖所具備的環境優勢,栽培稻米。為了讓蓬萊米稻種能順利發芽,並盡量排除病蟲害的威脅,在栽種稻米之前,先將稻種挑運到東湖下方「梔仔寮埔」(今楊明書屋一帶)路邊的露天溫泉源頭,將稻種浸泡在硫磺溫泉中,不但能高溫殺菌,更可藉此催芽,等到稻種發芽後,再將它們挑回原種田的秧床播種。

     竹子湖一帶的農家,當時幾乎都負責原種田的種植,等到秋天收成後,日本政府以「以米換米」的方式收購蓬萊米稻種。當時,一百斤的蓬萊米可以換到一百二十斤的其他米,對農民來說,是很划算的交易。

     收購回來的蓬萊米被視為稻種,先送往臺北或新竹一帶,分給農民栽種,而後栽種區域逐漸擴展,產量一年比一年增加。1926年,臺灣總督府確認新品稻種種植成功,在臺北舉辦日本米穀大會時,正式將這款以日本水稻為基礎,改良育成的新稻種命名為「蓬萊米」,並且在當時臺北火車站前的鐵道旅館(今新光三越的位置)舉行發表會。引文自公視

 

 

      台灣蓬萊米的故鄉-竹子湖當年培植景況照片

台灣蓬萊米的故鄉陽明山竹子湖-政經駱駝

 

 

這位就是被尊稱為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另文詳為介紹。

台灣蓬萊米的故鄉陽明山竹子湖-政經駱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