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攝氏21℃

Thomaskirchhof 18, 04109 Leipzig,Germany     晴時多雲

    用過早餐萊比錫展覽酒店NH Leipzig Messe-德國駱駝,重森ㄚ被搭遊覽車到萊比錫舊市區。

 

     首先我們遊覽車停在聖多馬教堂正對面,就從這裡開始我們的市區觀光。

 

   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是德國萊比錫的一座路德會教堂,其最著名之處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長期擔任這座教堂的唱詩班指揮,其遺體也安葬於此。  




 

    在12世紀,此處便有一座教堂。 在1212年到1222年改為奧斯定會的聖多馬修道院。  

 

   1217年,海因里希·馮·莫倫根前往印度時,將多馬聖物捐贈給教堂。 經過多次重建(考古發掘中發現早期羅曼式建築的遺跡),1496年4月10日,梅澤堡主教蒂洛祝聖了目前的這座哥特式建築。  1539年五旬節主日,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在此講道。 今天,這是一座路德會教堂。 

 

   在教堂主祭壇前面的地板上,鑲嵌著銅板,註明這裡是巴赫墓地。 據說巴赫入葬時比較簡樸,葬在了教堂墓地南牆下,十九世紀巴赫的價值被重新發現後,當地重修其墓地,只能修了一座紀念牌。 後來教堂墓地翻修,掘出當年的屍骨,根據記載,下葬此地的人中,只有12個人用橡木棺材盛殮,因此後人得以最終找到巴赫的屍骨,1950年將他葬入托馬斯教堂。 我在教堂裡停留許久,雖然聽不到任何音樂奏響,但是回想那些偉大的旋律,終於實現了瞻仰巴赫重要遺蹟的願望,也是深感欣慰。 


    鐘樓始建於1537年,1702年重建,達到目前的68米高度。 

 

   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從1723年至1750年去世一直擔任聖多馬教堂的唱詩班指揮。  1908年,教堂旁邊豎起了巴赫雕像。 

 

   教堂裡的陳設比較樸素,巨大的管風琴,當年曾由巴赫親自演奏,並見證了許多著名樂曲的誕生,如今教堂裡也經常舉辦音樂會,還有聖托馬斯合唱團,當年傾注了巴赫不少心血,如今仍然是世界最好的合唱團之一,可惜這次時間太過倉促,無法聆聽。

 

     1943年12月4日,鐘樓被盟軍空襲損壞。 

 

    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1950年,埋葬在那裡的巴赫遺體也遷到聖多馬教堂安葬。


    目前的哥德式祭壇,是1993年安裝的,屬於1968年被共產黨政府摧毀的萊比錫大學的大學教堂Paulinerkirche。  


   據說教堂花窗描繪的內容是馬丁·路德,巴赫,以及世界大戰的死難者。 




 

   1829年,孟德爾頌在萊比錫首演了《馬太受難曲》,使得巴赫的藝術價值才開始得到重視,重森ㄚ被與銅像合照。

 

   教堂附近還有一家巴赫博物館,這裡珍藏了很多巴赫時期的文獻。 博物館面積不大,遊人不多,倒是一個了解巴赫的好去處。 一位擔任管理員的老人家,怕重森ㄚ被走錯參觀路線,或者對展品不敢興趣,還主動引路,告訴我應該看什麼。 

 

    一間房子裡陳設著巴赫時代的各種樂器,並播放他的作品,參觀者可以按動樂器下面的按鈕,這樣這個樂器的聲音就加強,可以了解當時各個樂器在樂曲中的作用。 館內也有巴赫作品的索引,可以靜靜的欣賞一會兒。 







 

   教堂外就樹立這巴赫的銅像,這座銅像是上世紀初的作品,巴赫手裡拿著樂譜,大衣的衣袋被翻出來,以像徵他經濟上的窘迫。 其實巴赫雖然作品如此偉大,如此虔誠,但他生活上也只是普通人,他不斷的變換工作,低聲下氣的向貴族求情,為了更好的薪水;他在萊比錫生活的20多年,也不斷和當地的權貴、同行產生矛盾;他並不排斥性生活,生了20個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