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8日 攝氏34℃
台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67號 晴天
今天幾十年的老朋友相邀來到樂埔町Leputing。
這個飯局早在一個月前就訂下來,說好要幫重森ㄚ被接風,德國回來後,旅遊紀事都快寫完,實在是生意太好,訂席不容易。
日治初期,樂埔町所在位置的前身─錦町,尚未出現,而是叫作古亭庄。地圖顯示古亭庄多是田地與草原,較少街屋。「古亭」的名稱來源則有兩個說法,一是此地為了安全設置鼓亭,當外人入侵就擂鼓示警;一是此處有許多儲糧的「古亭畚」(穀倉),自然就被稱做古亭了。不管是「鼓亭」或是「古亭畚」,都能窺見百年之前,臺北城外連陌沃野的風光。
市街改正下的錦町,二十世紀初,日本總督府在臺北設置各種公務、治安、軍事機關,一方面展開都市規劃。1910-1920年代,在臺北城內陸續完成街屋的改建,整個「市」的範圍終於確認,錦町的名稱也終於出現了!
「錦町日式宿舍」建於1920-30年代,是隱身在水泥牆內的日治時期中級官舍,格局變化多端且極為完整,平面有曲尺形之特徵,反映日式庭園之特色。閒置荒廢多年後經過新團隊打造後的日式風格建築,讓人有如置身在京都的風華。
在「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中又一新亮點『樂埔町』,為錦町日式宿舍歷史建築,在立偕生活文化團隊歷經一年半的規劃設計,蛻變為「樂埔町」重現風華。這裡將是一個結合「景、食、藝」的新景點。
餐點的用心也是亮點,以台灣在地食材做為料理的主軸,用日式與法式的手法呈現食物美味,採預約制方式供應午晚餐,假日才有提供下午茶,道道美味佳餚皆以最天然方式呈現,在享用純然美味的日式料理時,也感受到這日式老房子帶來的溫馨,尤其窗外的枯山水庭園更是讓人賞心悅目,能與幾十年的老友相約於此,在人、景、食、藝都對的時間下,這是一趟令人豐富的美學生活~~~
厚厚的線裝menu。
店員用布包裹著土鍋飯並現場幫顧客添飯,『土鍋飯利用大火狂熱的融化米粒,待米粒滾舞後轉與慢火華爾茲,最後以火燼餘熱令蒸氣直透米心,完成鍋中的浪漫化學反應。』
menu上頭對於土鍋飯的介紹文辭並茂,重森ㄚ被在此不再贅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