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       攝氏30

℃   
南投縣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4號       晴轉大雨     
     重森ㄚ被騎上機踏車跑集集-南投駱駝,到處趴趴走。


    在樟樹公大眾爺祠這裡,天空烏雲密布,已經下了豆般大的雨滴。


     為了趕在傾盆大雨來之前,完成計劃中的最後一個景點。


    重森ㄚ被繼續騎著電動腳踏車,往著明新書院趕路。


    明新書院現位於今南投縣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四號,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廿七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集集自古即為進入水沙連內山及埔里盆地的必經孔道,因地近番境,漢人入侵者常遭番害。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加強控制內山,統括濁水溪流域一帶番境,成立水沙連堡。


    本地開墾過程並不順利,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北路理番同知設立後,才有進展。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林尾庄形成聚落後,集集各地陸續成庄。此時漢人聚集日多,故於西邊林尾庄與東邊柴橋頭庄之間有店肆出現,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已成聚落,稱集集街。由於嘉慶年間的郭百年佔墾番埔事件,與道光年間臺灣中部平埔族的陸續遷入埔里盆地,居於入埔要地的集集,地位日益重要。


     至光緒元年(1875年),水沙連保分治四堡,集集成為埔里社廳之一堡。光緒四年(1878年),此地製腦業勃興,洋商紛紛進入集集街開辦腦館;加以光緒十三年(1887年)巡撫劉銘傳,擬開由集集街通往臺東水尾之橫貫中央山脈的道路,集集街日興,一個新興的山區市鎮因而崛起。自此街市繁昌,人文活動頓呈蓬勃景象。光緒初年先有濟濟社之成立,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其後欲遷建於集集街內,然而苦無經費。


     光緒九年(1883年),濁水溪氾濫,內山流出木料甚多,乃由總理陳長江僱工集材,擬用此批木料作為遷建集集街之材,並由地方募款得一千八百餘元,僉舉林光祥董其事,是年十二月二日興工。林董事於工程進行中不幸亡故,由其子林天龍繼任。書院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竣工,內供文昌帝君、制字先師及紫陽夫子,並推舉陳長江為總理,僱廟祝一人,經費由街上商店負擔,眾士紳並立匾「掌握文衡」。明新書院雖為書院,仍不脫「義學」性質。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當地居民募款,是年十二月一日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改稱為崇德堂,並由集集庄役場每月撥日幣柒元為油香費用。


    戰後成立永昌國民學校,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拆除入口、圍牆,形成今日書院、學校並存之貌,亦延續了書院的生命。明新書院是一座無山門與後進的小型書院,講堂乃建築中心。講堂呈長方形,縱深12.8公尺,左右各置廂房,廂房與講堂以過水接通,後方有翼房夾在正堂與廂房間。翼房、正殿、過水、廂房又合繞圍成一小天井,具有傳統三合院的格局。其整體建築格局單純,及使用樸實之木架構與簡潔的木雕,甚少使用石雕,即使用者也不華麗,總體呈現出明新書院的簡樸之風。部分引文文化資產局


歷史沿革
    一、清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集集堡(今之南投縣集集鎮)人文跡象活躍,街肆繁昌,於是士紳謀議,組織濟濟社,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惟未幾隨街勢之發展,擬遷建於集集街內,但經費無著,適光緒九年夏,濁水溪水泛濫,內山流出木材頗多,乃由總理陳長江首倡,募款一千八百餘圓,並利用水流木料,予以遷建,以林光祥為董事,是年十二月二日興工,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告竣,是為集集義學的創舉。書院內供文昌帝君、制字先師及紫陽朱夫子,時眾士子立匾曰:「掌握文衡」,惟此一設施,雖稱書院,而實為義學。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民國七十三年整建,民國七十八年全部竣工,經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目前為南投縣縣定古蹟。


    二、明新書院座落於永昌國小旁,四週種植綠樹、假山、奇石、牛 車、牛、石磨、酒罈等民俗文物。建築配置呈單進三合院型式,座中為三開間正殿,正殿前方為大埕,兩側為廂房,過水相連正殿與廂房,三面有紅磚圍牆。正殿以木料整修,屋面為紅色筒瓦,地坪為紅尺磚和石板。廂房、過水、翼房、拜廊、天井、惜字亭等均以傳統式造法整建。


    三、明新書院內供奉文昌帝君、制字先師及紫陽朱夫子,書院中有匾額多方,尤以「掌握文衡」實為義學之歷史見證。78年修復完竣。84年修復大門及倒塌的圍牆。88年木構建物蟲蛀腐朽等項局部修復,唯88年9月21日因921震災停工,經內政部補助搶修經費500萬元元,併入本工程辦理變更設計,於91年8月修復完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