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 攝氏33℃
台北市大同區大稻埕碼頭 雨天
重森ㄚ被從台北大橋迪化街散策-台北駱駝一路走來,天氣不是很穩定,時而下雨。
走完中北街寫真-台北駱駝這一段天色漸暗,重森ㄚ被就從民生西路右轉,往大稻埕碼頭進來。
這裡舉辦為期三天的台北河岸音樂季,昨天有5分鐘的煙火秀,重森ㄚ被擔心遊客擠爆,沒有跟 SEA FOOD來湊熱鬧。
今天利用台北河岸音樂季第三天活動的燈光,來拍拍夜景試看看。
大稻埕(白話字:Tōa-tiū-tiâⁿ,英語: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
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
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
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引文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