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攝氏30℃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89號 晴天
造成東西方冷戰的《布魯塞爾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3月,英國,法國,比利時和盧森堡五個國家簽署了西歐相互防衛條約,即《布魯塞爾條約》(“西歐聯合條約”。同樣適用於《西歐同盟條約》)。布魯塞爾條約組織是根據該條約成立的。 最初,虛擬的敵人是被擊敗的國家德國,但最終它變成了蘇聯,蘇聯位於東德的背後,東德分為東西德。
同時,在美國,范登堡參議員通過了“美國應參與西歐安全”的提案(班登堡決議),並成為《普拉塞爾條約組織》的成員。 這導致了“北大西洋條約”(49年4月簽署)的發展。
該條約將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並且是一項集體防衛條約,必須援引集體防衛權以提供聯合防衛(第5條)。
基於《集體防衛條約》的軍事組織NATO
基於“北大西洋條約”的軍事組織是北大西洋條約機構(NATO)。在成立之時(1949年8月),成員國是一個國家。英國軍出身第一任秘書長H. Ismay最初位於英國倫敦,後來移轉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在北約成立之初就將西德納入該聯盟。部署可以阻止來自東德的蘇聯強大部隊是一項重大挑戰。
在那裡,美國介入以在西德戰後舉行第一次大選,並建立了阿登瑙爾政府(555年5月)。 這樣,西德的主權得以恢復,北約成員資格也得以實現。 自德國戰敗和東西方分裂以來,這是一項政治工作,歷時約一年。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觸發了“鐵幕”。在西德和東德之間,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東西方冷戰”結構。
史達林的擴張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蘇聯(蘇聯)成為盟國的一員,並一起參加了對納粹德國的戰爭。 戰爭結束後,在爭奪世界霸權之後,兩國之間開始出現衝突。 蘇聯在J:斯大林(1878-1953)的指導下,試圖在軍事大國的背景下將社會主義傳播到東歐。
戰敗後的德國分為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佔領,德國的首都柏林分為四個。 當美蘇對抗加劇時,蘇聯採取強硬措施,在美英法佔領時期(1948-49,後來定為“柏林圍牆”)封鎖西柏林。 對此,美國放棄了空運物資和藥品,以保護在蘇聯佔領區被孤立的西柏林公民的生命。
史達林的擴張主義使東歐國家社會化和共產主義。美國和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然感到一種危機感和團結感。
蘇聯領導的華沙條約組織WP
美國主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該組織被作為反對斯大林擴張主義的一項(遏制)措施。蘇聯以下七個國家簽署的《華沙條約》(1955年5月),基於該條約的軍事組織是《華沙條約組織》(WP)。這個想法是北約的翻版,北約是一個基於《聯合國憲章》規定的集體自衛權的軍事聯盟。
東西方冷戰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1991年7月,即蘇聯解體之前,在這兩個對立的軍事同盟下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雙方並沒有直接面對面,但在那段時期,朝鮮戰爭(50 | 53),古巴危機(62),越南戰爭(64-75),蘇聯入侵阿富汗(79-89)。 我們決不能忘記存在可能導致世界大戰的局部戰爭或代理戰爭的危機。
近年來,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趨勢(東西方冷戰的重新爆發)已變得至關重要。
日本原著:日本の安全保障
2016年5月5日 初版第1刷発行
監修者 森本 敏
發行者 小山 隆之
發行所 株式會社實務教育出版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