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攝氏30℃
彰化縣彰化縣鹿港鎮金盛巷 晴天
離開鹿港興安宮-彰化駱駝,重森ㄚ被開始穿梭大街小巷之中。
事實上早期漢人到台灣移墾,從台灣各地方老街道都可以看出來,沒所謂政府存在,到處看起來都是像亂葬崗。
從唐山能夠渡過黑水溝還活著就不容易,所為安土重遷,過得去的誰要冒著生命危險離鄉背井,羅漢腳能夠安身立命就非常不容易。
直到1895年以後,台灣開始進入現代化,當時政府有次序的經營開發,才有市政街道的規劃和建設。
所以重森ㄚ被穿梭在鹿港這些小巷弄,都是清帝國占領台灣時期的古老建物,沒有建築工法更沒有道路規劃。
這一篇內容敘述重森ㄚ被走過的意樓、十宜樓、甕牆和鹿港民俗文物館。
見樹如見人
意樓為慶昌古厝中的一間小閣樓,牆邊種的一株楊桃樹,隱含著淒豔的愛情故事。
意樓的小故事
據傳樓中居住女子名為尹娘,方其新婚燕爾,夫婿為求功名,暫拋美眷赴試。臨行前,夫婿為解尹娘思念之苦,於意樓牆邊種一楊桃樹,並囑曰:「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無奈夫婿一去音訊全無,尹娘仍苦守樓中,盼望伊人回來,終致抑鬱而終。
說給你知
意樓古窗本身是圓的,代表圓滿紋路則由葫蘆、古錢兩者相間合成:葫蘆諧音為「福」,有祈求幸福之意古錢則有祈求「生財」之意。葫蘆與古錢交錯變化,極具古典之美。部分引文旅遊資訊王
位在鹿港的十宜樓是一座連結兩側房舍的跑馬樓,因跑馬廊與底下的金盛巷形成十字,且因「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故取名為「十宜樓」。
早期鹿港地區文風鼎盛,相傳十宜樓的主人是位好客的文人雅士,建造十宜樓為騷人墨客聚會吟詠詩卷的場所,一嚐在高處倚欄望月的感受,許多文人常相聚於此吟詩、品茗、望月。
關於甕牆的酒甕流傳有兩個說法,早期富裕的鹿港,因為商業發達,與大陸往來頻繁,每當船隻回程時,會使用杉木、磚石和紹興酒甕來壓艙,以求平穩。二則是古代家庭中若有新生兒,會將紹興酒埋入地底,若是兒子,長大後高中及第,便以紹興宴客,稱之為「狀元紅」;若是女兒,則稱為「女兒紅」,將之作為陪嫁的物品之一。
後來建築匠師,將其應用於築牆,不僅有趣又美觀。而另一說法則是,在鹿港酒甕多到足以堆砌成牆,正反映出當時此處居民的富足。據說,日治時期,鹿’港大戶人家唯恐被搜刮,更紛紛將金銀財寶藏在甕牆中。
甕牆是鹿港傳統民宅常見的牆上裝飾。每排15個酒甕,猶如一副大算盤。而鹿港中山路上興派出所旁巷弄中,有著以120個酒甕堆砌而成的甕牆,則是目前遺留下最龐大的甕牆古蹟。
鹿港民俗文物館位於鹿港大街的後巷(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152號),前身為近代顯赫一時的台灣五大家族之鹿港辜家之舊居。鹿港地政檔案顯示,興建於日本大正三年(1914年),歷時五年於大正八年(1919年)完工。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前身,即鹿港辜家辜顯榮宅邸。
民國62年(1973年),辜氏家族捐獻此棟洋樓建築及館前「大綠地」周邊環境,成立了「財團法人鹿港民俗文物館」(1973年11月10日)。辜振甫先生捐出個人所有收藏書畫、文物等,及創館董事長辜偉甫先生收藏民俗文物,創館初期已有兩千多件,開館後持續徵募鹿港當地民俗文物,受到鹿港人主動借出、捐出文物,創館後十年內已達六千餘件文物。館內常設展示廳展示有三千餘件鹿港當地文物,內容包括清代至民國初年共計六千九百餘件的民生用品,另有典藏三千餘件,依照鹿港節慶不定期換展。一樓展有: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禮儀用品;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貴賓接待大廳、閨女臥房、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資料。另有一棟百年歷史之傳統閩式建築「古風樓」。
彰化縣彰化縣鹿港鎮金盛巷 晴天
離開鹿港興安宮-彰化駱駝,重森ㄚ被開始穿梭大街小巷之中。
事實上早期漢人到台灣移墾,從台灣各地方老街道都可以看出來,沒所謂政府存在,到處看起來都是像亂葬崗。
從唐山能夠渡過黑水溝還活著就不容易,所為安土重遷,過得去的誰要冒著生命危險離鄉背井,羅漢腳能夠安身立命就非常不容易。
直到1895年以後,台灣開始進入現代化,當時政府有次序的經營開發,才有市政街道的規劃和建設。
所以重森ㄚ被穿梭在鹿港這些小巷弄,都是清帝國占領台灣時期的古老建物,沒有建築工法更沒有道路規劃。
這一篇內容敘述重森ㄚ被走過的意樓、十宜樓、甕牆和鹿港民俗文物館。
見樹如見人
意樓為慶昌古厝中的一間小閣樓,牆邊種的一株楊桃樹,隱含著淒豔的愛情故事。
意樓的小故事
據傳樓中居住女子名為尹娘,方其新婚燕爾,夫婿為求功名,暫拋美眷赴試。臨行前,夫婿為解尹娘思念之苦,於意樓牆邊種一楊桃樹,並囑曰:「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無奈夫婿一去音訊全無,尹娘仍苦守樓中,盼望伊人回來,終致抑鬱而終。
說給你知
意樓古窗本身是圓的,代表圓滿紋路則由葫蘆、古錢兩者相間合成:葫蘆諧音為「福」,有祈求幸福之意古錢則有祈求「生財」之意。葫蘆與古錢交錯變化,極具古典之美。部分引文旅遊資訊王
位在鹿港的十宜樓是一座連結兩側房舍的跑馬樓,因跑馬廊與底下的金盛巷形成十字,且因「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故取名為「十宜樓」。
早期鹿港地區文風鼎盛,相傳十宜樓的主人是位好客的文人雅士,建造十宜樓為騷人墨客聚會吟詠詩卷的場所,一嚐在高處倚欄望月的感受,許多文人常相聚於此吟詩、品茗、望月。
關於甕牆的酒甕流傳有兩個說法,早期富裕的鹿港,因為商業發達,與大陸往來頻繁,每當船隻回程時,會使用杉木、磚石和紹興酒甕來壓艙,以求平穩。二則是古代家庭中若有新生兒,會將紹興酒埋入地底,若是兒子,長大後高中及第,便以紹興宴客,稱之為「狀元紅」;若是女兒,則稱為「女兒紅」,將之作為陪嫁的物品之一。
後來建築匠師,將其應用於築牆,不僅有趣又美觀。而另一說法則是,在鹿港酒甕多到足以堆砌成牆,正反映出當時此處居民的富足。據說,日治時期,鹿’港大戶人家唯恐被搜刮,更紛紛將金銀財寶藏在甕牆中。
甕牆是鹿港傳統民宅常見的牆上裝飾。每排15個酒甕,猶如一副大算盤。而鹿港中山路上興派出所旁巷弄中,有著以120個酒甕堆砌而成的甕牆,則是目前遺留下最龐大的甕牆古蹟。
鹿港民俗文物館位於鹿港大街的後巷(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152號),前身為近代顯赫一時的台灣五大家族之鹿港辜家之舊居。鹿港地政檔案顯示,興建於日本大正三年(1914年),歷時五年於大正八年(1919年)完工。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前身,即鹿港辜家辜顯榮宅邸。
民國62年(1973年),辜氏家族捐獻此棟洋樓建築及館前「大綠地」周邊環境,成立了「財團法人鹿港民俗文物館」(1973年11月10日)。辜振甫先生捐出個人所有收藏書畫、文物等,及創館董事長辜偉甫先生收藏民俗文物,創館初期已有兩千多件,開館後持續徵募鹿港當地民俗文物,受到鹿港人主動借出、捐出文物,創館後十年內已達六千餘件文物。館內常設展示廳展示有三千餘件鹿港當地文物,內容包括清代至民國初年共計六千九百餘件的民生用品,另有典藏三千餘件,依照鹿港節慶不定期換展。一樓展有: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禮儀用品;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貴賓接待大廳、閨女臥房、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資料。另有一棟百年歷史之傳統閩式建築「古風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