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攝氏19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89    陰雨

P20.jpg

第陸章 派閥政治變遷與對外政策的日中關係

第七節 陷入機能不彰的分散均衡機制(buffer system)

  200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日中貿易額不斷擴大,人際交流不斷增加。但是,兩國之間交流的擴大造成了新的摩擦,網路普及背景下的煽情民族主義給兩國政府當局帶來巨大壓力。在日中兩國的相互依存關係加深的同時,在小泉政權下,領導人之間的交往幾乎被切斷,「政冷經熱」的局面仍在繼續。20054月在中​​國各地發生的大規模抗日暴動,是小泉政府領導下雙邊關係惡化的高峰。

  首先,在具有不同歷史記憶的人們之間,而不只是在日中關係之間進行「和解」並不容易。甚至在1980年代,諸如教科書問題與參拜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仍在繼續動搖兩國。自外交關係正常化以來,田中派=經世會的雙重權力結構,有助於在存在潛在衝突的情況下抑制日中衝突。但是,在1990年代的政治改革期間,該派系繼續衰弱,在小泉政府的領導下,日中關係的分散均衡機制失靈。日本外務省副事務大臣谷內正太郎受安倍委託,他在日中全面政策對話期間負責與中方的討論,對方是戴秉國外交副部長(田中2007312-314)。

  應該注意的是,安倍晉三強調通過官方途徑進行日中對話,而不是「民間」友好團體或自民黨有影響力的成員。

  安倍政府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清楚地表明,非正式路線的影響力正在減弱,而非正式路線是分散均衡機制的組成部分。提倡「戰略的互惠關係[1]」的第一次安倍政權,成功地改善小泉政權下變冷的日中關係。此後,福田康夫政權也為促進日中互惠合作做出努力,雙邊關係有改善的跡象。

  但是,這些政權的國內基礎薄弱,無法使日中關係保持穩定。自民黨在2007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被擊敗,儘管「較勁議會[2]」成為常態,但內閣繼續變動,沒有穩定的政權營運。然後,自民黨在2009830日的眾議院大選中大敗倒台,由民主黨取代。但是,在經世會分裂之後,自民黨與民主黨都沒有出現為能夠建立穩定的日中關係的強大政治實體。自冷戰結束以來的20年間,透過「利益體系」穩定日中關係的派閥政治幾乎消失。同時,自外交關係正常化以來負責非正式路線的人脈並沒有傳給下一代,並且已經逐漸衰微。日本與中國無法建立新的分散均衡機制來取代現有的關係協調機制,2012911日迎接尖閣國有化之日。

 

[1] 資料來源: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外務省表示,戰略互惠關係“共同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認識到日本和中國對亞洲和世界負有莊重責任。 同時,我們將互惠互利,擴大共同利益,發展日中關係。 作為在小泉政府統治下變冷的日中關係的一部分,在安倍晉三首相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610月首次訪華之間舉行的首腦會議上,八年來首次發表了“日中”聯合文件。這是“聯合新聞公告”中同意的概念。 據說,2006年安倍首屆政府成立之初,外交部秘密地將這一構想提交給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的安倍晉三(當時的官房長官),以改善日中關係。

[2] 較勁國會或譯做扭曲國會(日語:ねじれ国会)是在日本政壇的一個政治用語。指執政黨在眾議院過半數,而在野黨卻在參議院過半數而造成國會眾參對峙的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