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攝氏16℃
中國蘇州 陰天
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把楓橋與寒山寺的優美意境融為一體成了千古絕唱,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始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傳說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
寒山寺在歷史上曾迭遭火災,屢經興廢。破壞最嚴重的是清末庚申年(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竟縱大火,致使層樓傑閣,蕩為煙埃。清光緒22年陳夔龍拓門構堂,並建鐘樓,鑄鐘懸其上,以存古蹟。宣統三年,巡撫程德全與布政使陸仲奇又加修繕,並重建大殿,一時又成為吳中名剎。
古色古香的大雄寶殿,具有典型的清代特色。殿內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金身木雕像,兩旁為迦葉、阿難侍像,而大殿兩側的鎏金鐵鑄十八羅漢則是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68年)所鑄。
寒山寺現存主要建築和古蹟,有大雄寶殿、廡殿、藏經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楓江樓等。寒山、拾得塑像在大殿右面偏殿內。相傳寒山、拾得為唐代異僧。寒山原稱寒山子,曾隱居天台唐興縣翠屏山,常往還於天台山國清寺。他善於作詩,人稱詩僧,有詩三百餘首,後人輯為《寒山子集》;拾得原是個孤兒,由天台山國清寺名僧豐干收養為僧,故名拾得。民間傳說他倆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後來被人識破,兩人就雙雙乘鶴而去。
《普明塔院》位於藏經樓的後面,是近年來新拓建的院落,平面呈「回」字形,其中高逾42米的《普明寶塔》就座落在塔院的中央,是一座五層樓的仿唐代樓閣式寶塔,遠看非常醒目。
寶塔四面各有一門,門楣上高懸著“普明寶塔”的匾額,四面匾額分別由趙樸初、費新我、謝孝思與沈鵬所題寫的。
遊覽寒山寺,人們都很關心張繼詩中提到的那只聲音宏亮的大鐘。傳說:「唐鐘冶煉超精,雲雷奇古,波磔飛動,捫之有凌」。可惜唐代古鐘早已失傳,明代嘉靖年間,重鑄一口巨鐘,並建造鐘樓,懸掛其間。俗傳此鐘敲起來聲音宏亮,可達數里之外。這只明代巨鐘在明末時流入日本。
現寺內有鐘兩口:日本人士明治三十八年(1906年)募鑄的青銅奶頭鐘一口,掛於山門之內;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鑄巨鐘一口,懸掛於鐘樓之上。
現今寒山寺裡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葵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
寒山寺碑刻素來聞名,碑廊為一幽靜的小院。穿過大殿東首的月洞門即可到達。廊內集中陳列著各種碑刻,以《楓橋夜泊》詩碑最著名。宋代王郇公書張繼詩原刻,早已失傳。明代嘉靖年間,由蘇州著名畫家文徵明重書的一塊,在明末也遭炎毀,碑石破碎,字跡殘缺不全。現在碑廊裡陳列的張繼詩碑刻為晚清著名樸學大師俞樾(號曲園)補書重刻,筆法蒼勁,功力渾厚。碑廊裡還刻有岳飛題詞,字跡雄渾蒼勁。此外,還有唐寅、陸游、康有為等人的詩文碑刻,以及羅聘、鄭文焯所作寒山、拾得畫像石刻等。
普明寶塔曾毀於元末年間,今日所存為後人於1996年重建,近看有仰之彌高之感,登塔後可飽覽姑蘇美景。遊人來訪寒山寺,除敲鐘、聽鐘之外,登塔遠眺也是一大樂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