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攝氏29℃
新竹市湖口鄉 陰天
從台北方向的遊客由第一國道楊梅交流道(可以省下楊梅收費站的摳摳,而且路程較順)下來後,往南下走省道一號縱貫線很容易就發現湖口老街的棕色招牌,左轉進去很容易就看到湖口老街。
從新竹方向來的遊客可以在中山高湖口交流道下來,順著省一號縱貫線北上(可以省去楊梅收費站的摳摳),在一號省道很容易就發現湖口老街棕色的招牌,右轉進去很容易就發現湖口老街。
至於湖口老街有兩個入口。
南端入口可見到老街另一頭的天主堂,興建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它的原址就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時設置的大湖口火車站。隨著老湖口沒落,教堂後來遷往新湖口,老湖口天主堂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封閉,成為倉庫。
後來教會配合老街更新,將天主堂交由地方文史人士經營,蛻變為「老湖口天主堂文物館」,教堂左側的傳教士宿舍及幼稚園,則變身為藝文咖啡餐飲館,提供一處供遊客休憩的空間。鄉公所也在天主堂的門前馬路上重鋪了一小段鐵軌,並搭建了一座木造的候車亭,以紀念湖口老街曾有過火車站的歷史往事。-Tony
至於「橫街」,則多數為姓「周」的人家。這條街上有一所「仁安中醫診所」,老板周先生表示,他們的先祖大多是從長崗嶺搬遷過來的,即現在的長嶺村,那麼當初他們為什麼要搬過來呢?
「我的祖父原本在長嵿村開中藥店舖,生意還算不錯,」老板周先生娓娓道來,「後來老街這裡的人比較多,我們家族就一起協議,到這裡蓋房子開業做生意,」觀看橫街上的房舍,以「周永興」和「周預興」做為店號的古厝,其房舍式樣保持得最為完整。「剛開始我父親是做碾米生意的,後來因為生意不好,就收起來,改開雜貨店,之後一連做了幾種生意,都不是很理想。」
顯然生意的挫敗並沒有擊敗周先生一家人,「後來我父親是考中醫特考,結果考上了,他就在民國三十年左右開了這家中醫診所,到現在算算,應該有一百多年了。」既然是民國三十多年才開的店,怎麼會有一百多年之久?「其實在我祖父那個時代,就開始做這一行了,祖父傳給我父親,我父親在傳給我,我後來又傳給了我的兒子,一直到現在,應該是一百多年了。」原來周先生的祖父在一百多年前,就在長崗嶺執業了,「多虧先祖的福氣,我們現在的生意還不錯,」周先生心存感激,「祖父和家父在當時都有不錯的名聲,就這樣傳來傳去的,很多很遠地方的人,多跑來給他們看病。」
至於「橫街」的建蓋日期,周先生對自己的說法相當肯定,「我是民國七年生的。父親曾說,我們周家人把房子蓋好的第二年,我就出生了,所以這條街應該是民國六年左右蓋的,跟『老街』蓋了時間差不多。」他口中的老街,即現在的「湖口老街」。
接近三元宮廟口的「橫街」,確實是個做生意的好地點,因此長崗嶺的周姓商人,才會被吸引過來開業。很顯然地,車站在老湖口的設立,的確將四面八方的商人給聚攏了過來。繁華一時的老湖口,也就是在車站的存與離之間,嚐盡了幕起幕落的滋味。-湖口鄉全球資訊網
湖口三元宮為一棟兩進式建築,整體格局為「一顆印」,面寬五開間,內部分為前後堂與左右橫屋(客家用語,即「護龍」),中有天井。內部除木構之外,亦有以RC樑形設置的磚柱。
在主體建築之外,前有禾坪(即廟埕),並設置有社區活動中心、涼亭、戲臺等設施。廟宇的西邊與北邊為湖口老街的建築,至於東邊與南邊則為農地。
在該廟興建之前,老湖口地區主要祭拜有土地公、三官大帝、媽祖與有應公等神,除了土地公之外,其他諸神的祭祀都是由自願組成的神明會負責,前往新豐鄉中崙三元宮、枋寮義民廟等廟祭祀。後來因路途遙遠,遂請當時中崙三元宮的爐主分靈,興建湖口三元宮。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左右,當地仕紳羅志旺與羅如嚴捐地並向庄民募款,而建成了坐東朝西的舊廟,但因為與後來當地開闢的新街在整體動線上有所衝突,便在原地重建成坐南朝北的新廟。由於新廟的規模比舊廟大,在經費籌措上便有些困難,進而影響廟宇工程,直到大正七年(1918年)才完成主體建築,隔年三宮大帝登龕後方正式啟用。不過雖然廟宇興建完成,但經費問題仍未解決。最後是到了大正十二年(1923年),由總其事的周霖河擔任管理人的周萬順公號將所墊付的6500元(佔總經費的四成)捐出才解決此一問題。
三百公尺長的湖口老街呈東西向,東側盡頭為「三元宮」,西側為「天主堂」。
湖口老街的堀起是因為南北縱貫的通車和大湖口車站的設立,昭和四年(1918年)火車站遷移到新湖口,從此湖口老街的商業榮景也隨著火車聲一起呼嘯而去,但是這條老街建築卻奇蹟似地被當地淳樸的居民驕傲地保存下來,重新以文化、歷史、觀光、教育、休閒的姿態踏上新世紀的舞台,緊密地牽引著整個大湖口地區未來的脈動和願景。
湖口最早約於1790年左右形成聚落,經羅、陳、戴、葉、周、張等幾個大家族多年的墾拓,至1860年左右,大湖口街已經成為一個南來北往必須經過的要道,而逐漸形成湖口地區的行政、商業中心。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興築基隆至新竹之間的鐵路,設站大湖口街,有鐵路之便,大湖口商業因而更形昌盛,成為竹塹地區竹塹城(新竹市)之外、人口最密集的村庄。
湖口老街也於商業發達後逐漸形成,目前所看到的湖口老街建築約建成於1910至1920年代,由於日治時期流行西洋建築的樣式,所以,這些蓋房子的老師傅很多都到艋舺(今台北萬華)一帶觀摩,順便學習各種不同的技術,以建造華麗的街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洋建築所用的拱圈、裝飾元素等,這些用泥塑、剪黏所塑造出來的人物、花樣,正代表著當時的文化。由於老街的街道整齊,建築物的立面又具有特色,而成為著名的商業街道。
老街亭仔腳(騎樓)拱廊,一眼望去,圓拱層層如隧道,但可惜的是,亭仔腳成為住家的停車場,汽車擋道,很難取景拍攝。老街的南段,靠近舊車站的房屋則多只蓋一層樓而已,樣式簡略,立面也無雕飾。這可能是因為老街的發展還沒達到頂盛時,便走向衰落,因此留下了這未完成的繁華夢。
1929年鐵路北移,大湖口街的商業機能迅速被「新湖口」所取代,作為行政中心的湖口庄役場(相當於現在的鄉公所),也於1936年遷至新湖口,失去了當日的榮華富貴。
現在由於社區營造的推動以及政府對文化資產的重視,湖口老街又重新恢復了生機,老街的立面已整修完成,街道也進行改善,加上社區的投入,湖口老街不但成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老街,也成為觀光景點,往日熱鬧的情況又再次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這段平靜的日子裡,老湖口不在熱鬧,舊人遠走他方,新人陸續遷進,安靜的氣氛包圍四周。但是仍有老居民的後代,留下來守著先祖產業,不肯撒手離去。這些留下來的人,抱著和先祖開墾時一樣的心情,澆灌這塊地。
當然也有外來的有心人,在這裡提供歡樂。
「民國四十年吧!還記得,」吳元榮先生站在自宅前面,看著不遠的一棟建物,這棟建物跟其他紅磚屋比來,顯得有些突兀。「那時有位姓汪的先生,是外省人,他來這裡開戲院,」原來吳先生指的那一棟,即老街以往唯一的戲院。那麼,那位汪先生為何選擇老街這裡,做為戲院的落腳地處呢?「那時軍營就在老街後的山窩裡面,軍人當然也需要娛樂囉!」吳先生表示,老街離軍營較近,可能是因為地點適合的緣故,這家別無僅有的戲院,便在老街上開張起來。-湖口鄉全球資訊網
「那個時候,我們兩個會一起過去看戲,」住在離老街不遠的總幹事陳潭全先生,和熱心服務的陳媽媽,對於老戲院有著深刻印象。「有演電影的、有閩南歌仔戲的,還有客家採茶戲喔!」他們倆異口同聲地說,「我曾經看過幾部電影,有些是凌波演的,像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李三娘』啦!」陳媽媽笑嘻嘻地,臉上堆滿了溫柔,「不過啊!我記得有一部客家歌劇,叫做『路遙知馬力』,非常具有教育性。」-湖口鄉全球資訊網
顯然這家戲院,為老街居民提供了一處消磨時間的地方。喜歡看戲的老一輩人,會來這裡蹓躂蹓躂,也有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會來一探究竟。「我小時候有去過那家戲院,」吳永全的公子笑著說,「那時候都演些日本片,像『里見八犬傳』、還有『新里見八犬傳』、『雙姝戀』。」當時幾乎大大小小的老街居民,都曾進過那家戲院。後來在民國五十多年時,汪先生搬離了老街,戲院的笑語人聲,隨之無影無蹤。熱情的掌聲,也在堵起的水泥牆中,淹沒無跡。-湖口鄉全球資訊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