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4   攝氏27

桃園縣新屋鄉中正路1109    晴天

 

 

    來到這裡也是偶然,本來重森ㄚ被要直接到新竹參加台灣日本兩國圍棋友誼賽,因時間關係從楊梅南下交流道下來(省下40元收費^^),隨緣來到新屋古屋群。

    說到新屋古屋群,記得20年重森ㄚ被帶先父來過此地參觀,當時古屋群更多,隨著後代改建販厝,很多古厝不見殊為可惜,所幸1985年(民國74年)819日第338095號公告指定列為三級古蹟。目前所見新屋古屋群才能夠保留下來。

    說是隨緣,竟碰到范姜祖堂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祀活動,來時剛好活動聚餐結束,桌椅公司正在拆卸所搭帳篷,於是重森ㄚ被先入內堂參觀隨拍,估算拆卸工程的時間,先到附近照些盛開的流蘇和苦苓,范姜祖堂外觀等拆卸完畢,才回來補拍。

    關於新屋起源的故事要從清初說起──清初時,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有位寡婦雷氏,因夫婿范集景早逝,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只好再嫁鄉人姜同英。范文質在姜家長大,深感繼父撫育之恩,成家後,擬將自己的五個兒子冠以姜姓,但不知如何分配是好,最後乾脆五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

    距今二百六十多年前,乾隆初年時(西元1736),范姜家的老二殿高隻身來台,從淡水上岸後,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已被漳、泉移民所據,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憑著客家人向來不怕吃苦的個性,回家帶出三個弟弟殿發、殿章、殿爵,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

    乾隆十六年(西元1752),留在家中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在父母相繼過世後,也渡海到台灣,從此兄弟五人便手胼足胝開墾家園。當時范姜兄弟以「姜騰本」墾號向官方申請墾地的範圍,是東至營盤腳(楊梅鎮)、西抵石牌嶺、南傍社子溪、北臨大堀坑(觀音鄉),這也是目前新屋鄉一帶的大致範圍。殿榮分受甲頭厝地方,殿高分受上庄子地方,殿發分受新屋東勢地方,殿章分受新屋北勢地方,殿爵分受后湖塘地方。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范姜一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且吸引了許多拓荒者遷入此地。

    1854(咸豐四年),歲次甲寅,動工整建公廳。1855(咸豐五年),整建完成,將公廳改建為大木結構磚造屋身,覆瓦頂,具翹鵝(即燕尾)。因公廳形式優美華麗,當時人稱之為「新起屋」,並成為當地地名「新屋」的由來。

 

    明治卅九年(1906)范姜騰與范姜福生以渡船方式返回原鄉迎回祖先牌位 ,來臺奉祀,並於大正元年(1912)由范姜羅提議興工增築後堂,耗資伍仟餘元 ,於翌年完成後將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

    目前范姜老屋群為桃園縣定三級古蹟,保存得相當完整,儘管百餘年了,但直至現今都還有人居住。昔日的新屋,今日的老屋,少了昔日的富麗,卻多了屬於老屋的古樸。


 


   范姜老屋群中,門牌九號的建築物是整個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范姜祖堂」,其為一樸實的客家建築。范姜姓族人將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的中央,堂內高懸「陶釣家聲」匾,門兩旁柱子題有:「籍隸東瀛家聲丕振,支分陶渭世澤維新」。走進大門,兩旁分別寫著「忠孝」與「廉節」,這是范姜姓族人教化後代子孫的準則:「教人以善謂之忠;善事父母者,繼先祖之志為孝;不取不義之財謂之廉;節,名節,忠義之事也。」正堂則掛著「陶釣家聲」,兩側對聯「陶陽衍派公侯地、渭水流傳宰相家」,表示其家族為春秋戰國時代越國的范蠡與周朝渭水之姜太公,故稱為「陶渭」後世;范姜姓族人將「忠孝」與「廉節」四字置於祖堂之內,其最終之目的為期許後代子孫能做到忠孝、廉節而傳家。

    這是主堂正廳,「陶釣家聲」匾額覆以金漆或金箔,相當金碧輝煌。左右對聯寫著「陶陽衍派公侯地,渭水流傳宰相家」清楚寫著陶朱公與姜太公曾居高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