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攝氏25℃
桃園縣觀音鄉甘泉街一號 多雲
參觀平陽堂-觀音駱駝(三) 結束後,從觀音鄉白玉村中興路,往觀音街上直走便可抵達甘泉寺,路上幾乎沒有人車往來,開起車心情甚為舒暢,直到甘泉寺寺前,有停車場可供免費停車,車停妥後已過午餐時間甚久,找到寺前右前方甘泉井、粄條、刨花生觀音駱駝(五) ,先行解決民生問題。
甘泉寺為觀音地區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擁有百餘年歷史並經過幾次修繕,成為桃園海線上重要的地標之一,三堂五門的大廟,十分富麗堂皇。
觀音甘泉寺是桃園縣觀音鄉的著名桃園旅遊地標,因一尊酷似觀音的天然石與一口終年不絕 的甘泉井而聞名!有關石觀音出土的傳說版本眾多,根據觀音甘泉寺的文獻資料指出,咸豐10年 (西元1860年)竹北二堡石牌嶺庄有一名農家傭工黃等成,在某天返家途中,發現溪中有一個酷似佛像的石塊,驚奇之餘,黃等成將石塊撿回家,並建築草庵奉祀,稱為石觀音。
由於,石觀音的名聲逐漸傳開,慕名前來的信眾漸多,當時,白沙墩舉人黃雲中遂發起募捐建廟,經一年工期,新建寺廟完竣,稱為福龍山寺;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因福龍山寺年久失修,在下埔頂庄曾坤房、石觀音庄劉文進等地方士紳的號召下,募資重建,重建工程期間,白沙墩人黃番受神明指示,向眾人說明,當初發現石觀音的地方泉水可治百病,聲名更加遠播,廟名因此改為觀音甘泉寺,地方便稱湧泉處為甘泉井或觀音井。
甘泉寺為三進五門的大廟,整體外觀呈現三進二院的日字形,象徵著太陽的光明普照。甘泉寺新建的屋頂為硬山,上面加添多重歇山的假四垂式樣,氣勢雄壯,屋脊為燕尾式,正中段為福祿壽三仙賀喜,兩端有雙龍,稱為雙龍迎三仙。
讓我們將時間從現在2013年調整到清朝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這時觀音地區忽然下起傾盆大雨,大雨把山壁沖開來,石觀音佛像就顯現了。
一直到有一農家的傭工黃等成,在耕作休息返家途中,發現溪中有一個石塊,酷似觀音佛像,於是下水揀拾回家,並築草庵奉祀,稱之為石觀音。
三天後石像顯靈,告訴祭拜者,這個石像就是觀音佛祖的化身。
當時瘟疫盛行,人民心理都很不安定,附近人民聽說石觀音佛祖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紛紛前往求平安、擺脫壞運氣。以後,甘泉寺就一直香火鼎盛至今,善男信女遍佈全台灣。
不久,名聲逐漸傳播開來,到此求神問卜者日多,當時的白沙墩舉人黃雲中發起募捐建寺,於次年完竣,稱為「福龍山寺」。光緒十二年(1886)因福龍山寺年久失修,於是下埔頂庄曾坤房、石觀音庄劉文進等鄉紳募資重建,次年白沙墩人黃番受神明指示,向眾人說明當初發現石像之處的泉水可治百病,有病人試之果具神效,於是名聲遠播,故將廟名改為「甘泉寺」,並稱其湧泉處為「觀音井」。甘泉寺,也成為地方信仰中心,石觀音像奉祀在寺內,佑護子民。
石觀音傳奇,也牽動地方命名,日本人統治台灣時,順應民意將此逕定為「石觀音庄」,後來改為「觀音庄」。太平洋戰爭結束後,1946年正式命名「觀音鄉」。當年黃等成經過的小溪就是現在流經甘泉寺前的觀音溪,寺內石觀音像,到現在還受到眾多信徒膜拜。
甘泉寺完成至今經過多次修繕,最新一次是從1989年進行修築,迄1997底完成,完成的寺廟規模,巍峨壯麗,為一座五門三層樓廟,供奉的神明相當多,包括佛道二教重要神明,還有不具形象的無極大天尊,極為少見。
設廟至今約150年的觀音甘泉寺,現供奉觀音之外,也奉祀多尊道教神祉,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有機會到觀音甘泉寺的民眾,還會發現一有趣現象,那就是大殿神桌上排列了一尊尊的石觀音,廟方說,這些石觀音都是信徒蒐集酷似觀音的石塊。
後來,又經幾次修繕工程,觀音甘泉寺已改建成外觀雄偉的現代式廟宇,而最醒目之處,就是觀音甘泉寺後牆的一面巨型觀音浮雕,據說就耗資了二千萬元,此面巨型觀音浮雕是世界知名的銅雕作品,也成為觀音鄉的桃園旅遊景點大地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