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 攝氏31℃
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晴天
早上車子從大億麗緻接我們過來臺灣歷史博物館,雖然晚睡早起不能緩慢放空,不過吃一頓比較像樣的早餐,補償昨天一整天的流浪,也算差強人意。
因故重森ㄚ被一整個上午,必須待在臺灣歷史博物館,很幸運地有一位長官,特地撥冗為重森ㄚ被做非常詳盡的解說,尤其是室外建築的參觀,熾熱的南太陽讓重森ㄚ被過意不去,在這裡向這位長官表示感謝。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基地位於臺南市安南區和順寮農場,計行政典藏大樓、展示教育大樓各一座。展示內容將著重在台灣歷史,包括多民族長時間與台灣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另外也包括台灣對外關係、台灣各族群、以及現代化的台灣等多項展覽主題。
近臺灣歷史博物館長和路停車彎,是觀眾在接近博物館的過程中,首先映入眼簾的重要地景之一。這一座船槳造型的大型動力裝置,以不鏽鋼、機械結構、馬達為媒材,表現出划船時高低起伏、海浪波動的形象,也像是許多人協力划船乘風破浪渡海的景象;同時表現大鵬鳥展翅、渡海後充滿希望的開闊心境,營造從鯤鯓幻化到大鵬鳥的完整故事意象。 引領觀眾想像冒險渡海來臺的先人,可能都帶著有一股對自由、對未來可能性的積極嚮往。
臺灣歷史博物館建築以「渡海」、「鯤身」、「雲牆」、「融合」四個與臺灣意象相關的概念為設計核心,館前的水池象徵先民橫渡黑水溝來臺的渡海意象,廣場上的雲天廣場水舞臺代表的是鯤鯓,比喻先民穿越海峽時在海上遠觀臺灣西南岸沙洲,好像看見鯨魚隆起的背一樣,點出先民倏見臺灣島的驚喜。映射著光影的太陽能光電雲牆,則代表著渡海時眼前豁然開朗、充滿希望的雲天壯闊景象。園區內展示教育大樓及行政典藏大樓,擷取了漢人合院紅磚建築、原住民干欄式建築與石板屋等建築語彙,展現融合風貌。空間的設計上也與自然相呼應,展現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共生的關係。
和樂位於遊客停車場通往博物館建築的必經之路,是一座不鏽鋼雕塑,以雷射技術切割呈現一個花雕球,花團錦簇象徵融合的意象。球體裝置以正五角型為中心,五邊各別連結一個正六角形,幾何排列組合方式如足球一般。位於圖像組合中心五角型的是寬尾鳳蝶與土肉桂,以鳳蝶為臺灣多元族群的象徵,並由此延伸連結五種花卉圖像,由左起依順時針方向順序為臺灣百合、臺灣杜鵑、山櫻花、臺灣蝴蝶蘭、山芙蓉等,每一個圖像都分別具有臺灣意象的象徵意義,或是訴說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或是移民族群連結臺灣與原鄉的記憶。〈和樂〉作品將圖像以剪紙圖案設計手法加以轉化,並雕刻成鏤空圖案,拼貼在球體上;作品內部有太陽能燈光設備,日間吸收太陽能,晚上啟動照明燈,呈現出燈籠發光的視覺效果。
雲天廣場水舞臺,本區設計取自「鯤鯓」意象,讓參觀者走進本館時,彷彿看見海天之際浮起的小島,感受到臺灣豐富的地景樣貌。「鯤鯓」指的是臺灣西部沿海瀉湖地形在原海岸之外形成的系列沙崗,橫渡黑水溝來臺的先民,依其對臺灣島的第一印象,稱之為鯤鯓。
「光電雲牆」由經濟部能源局補助建置,是國內經典的光電發電設施之一,也是本館極具代表性的醒目大型意象。雲牆共由1,755片板面組合而成,含1,350片太陽能光電板,405片鋼印玻璃,組合成本館的英文字樣(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其設計除了象徵先民渡海之際雲天壯闊的意象,也是支援博物館電力的環保設施。
建築採用了漢人紅磚四合院的概念,基層則結合了原住民干欄式建築的立柱,二樓以上空間挑空、挑高,營造出廣闊的穿透感;樓層間預留多處與外界臨接的穿透空間,加強自然環境與建築的對話。採預力預鑄構造系統,以「清水混凝土」組裝樓版及牆面一塊塊如積木般堆疊而成,是臺灣博物館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忘憂湖與有情湖這兩座總滯洪量達6000立方公尺的滯洪池,為以生態工法建置的人工溼地生態池;多物種、低維護的埤塘,不但具有防災滯洪的功用,更是留鳥與候鳥的樂園,民眾認識臺灣自然生態與原生物種的自然保育休憩區。兩湖間的牽手橋,也是人約黃昏後的極佳散步地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