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7日 攝氏29℃
桃園縣大溪鎮御成路古道 晴天
重森ㄚ被離開齋明寺古道,從齋明寺古道入口處右轉,沿著瑞安路一段往崁津大橋方向步行,去尋找御成路古道。
沿著瑞安路一段往崁津大橋方向走,此地地名叫做栗仔園,沒多久看到一戶三合院,重森ㄚ被好奇試著進入拜訪。
三合院外頭還有一座山門,顯見當年相當氣派。
門牌依稀可見大溪鎮栗仔園13號。
大溪燕翼居,三合院外型還相當保有原味,看屋頂格局,不屬於中舉得過功名的官宦之家,不過想當年也是在生活水平之上的家族。
現在裏頭還有人居住,本想探頭進入了解究竟,但是居民正看著電視興高彩烈…,重森ㄚ被心想或許太突兀,也就放棄這個念頭,離開大溪燕翼居。
繼續沿著瑞安路一段(台四線)步行,天氣非常炎熱,不過視野相當遼闊,隔著台四線可以看到大溪古橋。
從入口沿路而上,此段為柏油路甚為好走,馬路的右邊擋土牆生滿青苔。
古道路旁立有一紀念桃園大圳工程死難者紀念石碑,其文字樸質,年代久遠, 為當年承攬大圳工程的日本澤井組合資所建。重森ㄚ被在此碑佇立良久,讀其文, 感慨頗深。碑文最後一句:「鳴呼!後之覽斯者,其亦知所自來歟。」既深悼亡難者,亦期勉後人飲水思源,對前人的付出與犧牲應心懷感激。
碑文如下(原文無標點符號):
桃園大圳開鑿工事,自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三坑仔桃園郡八塊庄大湳,長四里,隧道延長五千六百拾間, 暗渠四百五十間,開渠二千四百拾貳間,水橋八拾三間,工事歸合資會社澤井組包辦, 以大正五年十一月興工至十一年四月告竣,由是灌溉之利大開,平疇有藝,潤物多孔, 財用日足,追惟工事中殉難及病歿諸氏厥功,特為建追善供養塔並勒載姓氏,垂諸綿遠。鳴呼!後之覽斯者,其亦知所自來歟。
森田德次郎 吉野重幸 江石象 岩井米太郎 松浦春良 吉田七郎 藤原龜吉 內山匆太郎 佐藤七五郎 羽田野信 竹下作太郎 北村花 李德春 松田平左衛門 尾常太郎 松田兼松 張海 蕭阿一 黃熟水 呂業 李阿成 漆原平八 林傳 和田井 褚孫祿 後藤喜一郎 林昇增 山本儀太郎 黑田淺藏 瀨戶政美 橋本丸 橋本千代 瀨田德藏 田中清平治 許泉 陳天章 西林芳 王發 游添 小阪民四郎 小阪勝 山本新太郎 吳林祥 張金水 鈴木芳枝 村田熊吉 村井乙五郎 大串大吉 秋山時 李清標 中西芳 保田興一家族某 淵山某 保田秀太郎家族二名
大正十一年十月 施主 澤井組
碑文上為興建桃園大圳而殉職者多為日本人,讓重森ㄚ被有複雜的感受。過去的教科書只突顯日本殖民台灣的高壓統治, 卻刻意忽視日人建設台灣的一面。那一時代,日本人積極建設台灣,也積極侵略中國。日本治台的文明進步歷史,觸及了台灣族群間不同的歷史記憶,又因涉及統獨議題,使這段歷史始終暗晦不明。日本人在台作為,高壓之處,固應批判(如同228以及白色恐怖), 建設之處,亦不應抹煞,這都是曾存在的歷史事實。然而台灣各黨派或族群間因政治立場壁壘分明,各取偏史, 相互攻訐,既扭曲歷史,亦撥撩族群情感,如果不能勇於正視歷史,台灣就無法向前行。
在古道與柏油路交會處有一新修建的土地公廟及廣場, 一旁為桃園大圳第3號隧道口的出水渠,蓋有鐵欄杆,以防人員跌落。從欄杆處向下俯視, 大圳於此穿山而出,隧道渠洞口寬約近三公尺,水湍甚急,向大溪鎮奔流而去。土地公廟係桃園農田水利會所修建, 用以護佑桃園大圳,土地公基座有碑文敘述桃園大圳於大正五年(西元1916年)興工,十一年導水路完工, 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通水,滋潤桃園台北二萬二仟公傾農地等歷史,因值通水七十週年,故建廟且勒石為文紀念。
終於來到御成路古道(又稱栗子園古道)出口,御成路古道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由林本源等人籌建,原本是蜿蜒難行之羊腸小徑,1923(大正12)年4月,大溪鄉紳周明達等人藉當時東宮太子裕仁訪臺,以紀念皇太子行幸之名,行地方建設之實,籌募經費達1,800圓,將羊腸小徑改修為石板路,新建成道路也因此而命名為「御成路」。在興築石板路時,並於古道起點(距國防大學旁步行約100公尺)修建四角亭一座供行旅休憩使用,名為「翼然亭」。御成路迄今維護良好,雖然不復當年肩負龍潭、大溪間的交通運輸重任,但依然是民眾健行運動的熱門林蔭步道。
走出御成路古道入口處不遠可以見到「御成路紀念碑」。
原碑文內容已模糊難辨, 石碑背面有大溪鎮公所重刻原文,內容大致記載御成路古道興建緣由及捐獻者芳名錄。 「御成路古道」(又稱為「九號崎古道」)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由林本源等人籌建, 為龍潭通往大溪的要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