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 攝氏31℃
台南市安南區大眾街 晴天
在桂田本家日式庭園餐廳用過中餐後,司機幫我們載到四草大眾廟這邊,本來重森ㄚ被計畫搭乘四草綠色隧道的竹筏,因為人數不夠,要等到人數湊齊要一些時間,考慮司機下班因素,於是我們只在台江碼頭搭乘遊輪環繞台江內海。
重森ㄚ被背後就是四草大眾廟。
台江內海為17世紀台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簡稱台江。此湖位於台南海岸邊,是為台南市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長度約為數十公里。而內海中最大島嶼為大員。
荷蘭人在17世紀抵達時,今臺灣的西南部仍為成群羅列的洲潟海岸。
進入清領時期,潟湖因曾文溪改道等因素而日漸淤積。一些地名可以佐證:例如西港鄉今不靠海,但由地名可知當時西港曾有內海的港口。
原台江內海淤積後,最普遍的用途是闢為魚塭。在日治時期時,抵達海濱的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尚需要竹筏。但台南市政府則於1990年代開發第五期重劃區,填平魚塭及遷移市政府至此後,目前已成一片市區至億載金城為止。
台江內海較大的遺跡是四草湖及鯤鯓湖。前者匯流鹽水溪、竹筏港、運鹽古運河、 嘉南大排等河川,在安平及北汕尾之間出海,也是昔日安平舊港的所在地;後者則於戰後改建成為安平新港。
台江內海是台灣近代史的開端,台江陸化之後,正是安南區今天風貌;安南區的魚塭和農田灌溉水系,縱橫交錯,台江文化促進會規劃「台江水圳溪旅」,正值雜作期灌溉之際,水圳滿潮,正可體驗與都會迥然不同旅遊經驗。
一八二三年一場大風雨,台江內海成為海埔地,從北岸的曾文溪,到南邊鹽水溪,整體的景觀,往西看是溼地魚塭,往東則是農田綠地,拓荒者辛勤拓墾,開創出台江十六寮。
而嘉南大圳更是縱橫其間,奔竄溢流的溪圳,織成水系之美,台江文化促進會規畫的旅遊動線,從嘉南大圳的出海口附近,往北一路追循大圳和鹽水溪的分分合合,兩條岸流之間,還形塑出沙洲、魚塭、塭寮等各種風光。
往北並且繞過曾文溪畔,直到溪頂寮,再順著鹿耳門溪的流向,進入安南區,並且沿著嘉南大圳的十條分圳,深入安南核心。
在海尾寮,嘉南大圳連接四草保護區,有一條木板橋橫過水面,橋的這岸是魚塭,對岸則是一片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滿地亂跳,水面上是魚苗網,行走木板橋迎面海風襲來滿眼蒼綠,是非常特別的經驗。
在溪埔寮,水圳為了閃避兩棵大榕樹,繞著樹轉彎,形成曲流地形,除了趣味之外,這樣的景觀,也說明對土地、自然的尊重,不因開闢水圳而砍樹。
公親寮的水圳兩岸,因為綠化,種植了大量的黑板樹,則特別漂亮。下午時分,放學的小朋友,脫下上衣,卜通就跳下水,享受夏日最後的清涼。
夕陽時分,風光更是非凡,沿著水路,視野一望無際,海風徐徐,一日的疲累就此消去。
九月份正是雜作期的灌溉期,只見各圳內水流奔跑,台江文化促進會建議老師帶學生,爸爸帶著孩子,一起攜手來趟水系溪遊,或是單車或是機車,享受完全不同的台江田園風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