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                                     攝氏35℃  

高雄市旗山區中山路                         晴天

    我們在中正路找到車位後,來到旗山國小&武德殿-高雄駱駝參觀,然後往旗山老街走去,這個時候天色已黑。  


   旗山老街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指的是旗山的中山路,為日治時期開闢的「本通」。在這條老街上有指定為歷史建築的「石拱圈亭仔腳」與巴洛克式街屋立面,此外還有旗山車站與旗山區農會等文化資產。而這條老街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票選為第24名。 


   旗山老街一代擁有幾棟附有歷史人文氣息的古宅,包含吳家古厝、洪家古厝和莊家古厝。吳家古厝是昔日蕉農吳瑞基家族的宅邸,在當時香蕉產業興盛時代最豪華貴氣的建築;洪家古厝也是騎山老街的代表建築之一,不同於旗山老街隨處可見的巴洛克式風格,洪家古厝中國傳統風格在眾多建築中獨樹一幟,優越的風水地理、巧妙的山水庭園設計,一直是高雄旗山的代表建築。 


   旗山地區原為西拉雅族支族馬卡道族「大傑巔社」(Taburian)的所在地,後來相傳於清康熙末年時住於鳳山的漳州墾民從福建汀州招募佃人到此向大傑巔社人租耕土地,而由於他們在此搭建竹寮並種植番薯,這裡便有了「蕃薯寮/藔」之稱。


   蕃薯寮位於羅漢門地區的羅漢外門,之後在漢人居民日增的情況下,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左右發展成蕃薯寮「庄」,最晚到了嘉慶十二年(1807年)左右就更進一步發展成蕃薯寮「街」。


   巴洛克式街屋的主體是磚木結構的斜頂樓房,而正立面則多用鋼筋混擬土樑與磚頭造成。此外外牆會施以洗石子工法,配合清水磚或磁磚做裝飾。


   進入日治時期後,在蕃薯藔廳廳長石橋亨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4月14日提出街路改正的訓示後,當地的街道開始改變成棋盤式布局,而「亭仔腳」建築型式也逐漸在街道上出現。


   而在這之後,鄰近溪邊的清代舊街逐漸沒落,核心移到「本通」(今中山路)。而位於中山路上的巴洛克式街屋(臺灣牌樓厝),則是在大正十四年至昭和五年(1925年-1930年)之間由街長陳順和等人所倡建,原本這一帶為軍事用地,經協調後北段撥出原練兵場660多坪建地,南段撥出原營房500多坪建地,最後建了共19間洋樓,每間寬1丈5尺,此外還裝設有自來水。


   二次大戰後,在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5月拓寬了延平一路後,中山路的繁榮地位便被取代,不過仍保有許多小型零售與餐飲店。


   而中山路一直保持其5米的寬度到民國七十年(1981年)後,於該年9月進行拓寬工程,將寬度拓寬到9米,由於街道上仍保有許多文化資產,在文化觀光發展之後成為觀光景點,假日時常有許多觀光客前往。


   旗山是台灣發展上較早的城鎮,日本時代因糖廠而興盛,戰後又以生產香蕉為名,進而帶動旗山區的發展,歷經多種文化洗禮的旗山,也在建築上留下文化融合後的特殊風貌。 
















   旗山老街以亭仔腳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騎樓為特色之一,利用31塊砂岩石塊堆砌而成,還有以15塊馬蹄形砂岩石所建構成的石拱圈圓弧,最後以中央的拱心石串接,屬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特殊手法;兩旁柱墩則以長短矩形砂岩石堆砌而成,不以磚頭或水泥作裝飾,保留黃色、乳白色的石頭原色,更顯得亭仔腳的古色古香;在亭仔腳的轉角處,可以看到建築的精美所在,以亭仔腳內部墻墩畫分出三道輻射狀的石拱圈,以便支撐木桁條和平板瓦屋,結構紮實,故在旗山地區皆建立不少採用石拱圈的街道,是目前台灣唯一的石拱圈建築群,也是與台灣其他地方老街不同的特點。 


   現在我們所稱的旗山老街,範圍以旗山火車站開始,涵蓋了復興街、中山路、華中街一帶,因製糖業興起的經濟,在建築上開始流行仿歐式巴洛克建築風格,站在街上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這種建築風格的洋樓,其中還穿插著純中國式的洪厝、豪華的吳家古宅,而身後的旗山火車站,則是有著維多利亞式的外觀與哥德式的八角斜頂,一條街上有這樣多樣化的建築風格,不但不顯突兀,反而有種身處時空錯置的奇異感受,這條街用建築風格串聯了過去與現在,讓前來的遊客還能一窺過去的繁華,更增添老街的魅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