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 攝氏15℃
中國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菩薩頂 晴天
昨天來到渾源→五臺山 -山西駱陀五臺山已經夜晚,今天一早重森ㄚ被離開飯店,就來到普薩頂,菩薩頂後門,繞進入小小的寺院後門就是菩薩頂了。
前往菩薩頂有兩種路線可以進入,第一種是從五台山塔院寺正大門進入,需要爬上108階梯之後才抵達,適合體力好虔誠的遊客,另外一種方式為搭車上菩薩頂後門,由菩薩頂後門進入後步行下山,兩種方式都可以完成頂禮菩薩,我們這次選的是由後方直接進入菩薩頂!
薩頂位於山西省五台山的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中國國務願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五觀堂是菩薩頂僧人們的食堂,意思是僧人用餐之前進行五個方面的思考,第一:做盡世間一切善事,第:二除去世間一切惡事,第三:普渡眾生、慈悲為懷,第四:想想糧食的來之不易,第五:看看你有沒有資格吃這碗飯。五觀堂前掛有這樣一種法器,它的名字叫“雲牌”,上面的圓心是在開飯之時用木製小錘擊打的,發出的清翠聲音就是告訴全院僧人開飯時間到了。
大鍋院位於菩薩頂:因院內南房中置四口大鍋而得名。這四口大鍋分別為明嘉靖四十三年鑄造的鐵鍋一口,明萬歷二十九年鑄造的銅鍋一口及清嘉慶十二年鑄造的銅鍋2口,其中以明萬歷二十九年鑄造的銅鍋鍋口緣直徑最大,為2.04米,高1.15米。銅鍋的主要使用時間為每年六月法會期間,屆時整個五台山黃教僧人齊聚菩薩頂,舉行重大的法事活動利用大鍋煮食供眾多食用。另外每年十二月八日釋迦牟尼成道日,用黃米、綠豆、栗子、紅棗、大米、桃仁、紅糖煮成八寶甜粥,或稱臘八粥,對外施捨粥一日,大鍋院內個鍋每年使用二十六天,即正月3天,4月5天,6月10天,10月3天,12月5天。
這座大香爐是香港錦勝集團黃仲書代表眾弟子進獻的,當年該集團即將破產時於是來五台山求五爺 (五爺龍王廟),沒想到回去以後企業奇蹟般的複活了,為了感謝五爺鑄造了這個香爐,但是人們常說菩薩頂是龍頭寺廟,五爺廟是龍尾而且該香爐的高度超過了五爺廟,所以把它放在了龍頭寺廟菩薩頂。
佛教有分為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較自我修行,最高果位只可以修行到羅漢,大乘佛教比較廣泛,最高果位可以修行到佛,現在大部分人信得都是大乘佛教,走過這扇大乘門前往大文殊殿。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院”。 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 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 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 菩薩頂極盛時期是在清朝。 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 此後,康熙皇帝又賜菩薩頂大咧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統統向其進貢。 這是清廷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 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禮五台,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窿頂在五台黃廟中的統領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皇家建築才能覆蓋黃琉璃瓦。 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為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又敕命“於菩薩頂前後山門設官永鎮,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10名,步兵30名,守護香火供器”。 在清朝,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6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駐節菩薩頂的紮薩克大喇嘛統率。 菩薩頂寺院參照皇制式營造,殿宇上覆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台。 全寺佔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10多間,佈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
文殊殿是供奉傳說中的文殊菩薩真容的大殿。重建於清代,闊三楹,進深二架,單簷廡殿頂,殿頂覆蓋琉璃黃瓦,歷經幾百個寒暑,色澤依然如新。大殿的殿脊正中,又置金碧輝煌的鎏金法輪。大殿四周圍副階周匝,石雕迴廊環護,把殿堂烘托得更加富麗堂皇,殿內佛壇上供文殊駕狻猊彩色泥塑像,東西兩側的佛壇上則供十八羅漢塑像。菩薩頂的文殊菩薩真容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參詣禮拜之處。漢地佛教徒朝拜時,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數民族佛教徒朝拜時,則行“五體投地禮”,即頭和四肢同時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誠。殿內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畫12幅,畫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質顏料工筆劃成,是藏畫中的精品。大雄寶殿,是寺裡舉行大型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大殿四周有石雕的迴廊環護,前面則與捲棚重簷式的獻殿連為一體,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內供釋迦、彌陀、彌勒三世佛。在這座莊嚴的大雄寶殿裡,我國藏傳佛教的大活佛達賴、班禪,朝拜五台山時都曾在這裡講經說法。<維基百科>
大雄寶殿前,這塊石碑為滴水岩,全部是經年累月滴水造成的蜂窩狀孔眼。
文殊菩薩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筆“五台聖境”四字。 文殊殿重建於清朝,闊三楹,進深二間,單簷廡殿頂,殿頂覆蓋琉璃黃瓦,歷經寒署數百年,色澤依然如新。 殿脊正中置金碧輝煌的鎏金銅法輪。 殿內佛壇上供文殊菩薩騎狻猊彩色泥塑像,東西兩側佛壇上則供十八羅漢塑像。 菩薩頂的文殊菩薩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叁詣禮拜之處。 漢地佛教徒朝拜時,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 蒙藏少數民族佛教徒朝拜時,則行“五體投地禮”,即頭和四肢同時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誠。 殿內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畫12幅,畫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質天然顏料工筆劃成,是藏畫中的珍品。
繼續向前走到了大雄寶殿,菩薩頂的大雄寶殿,單檐歇山頂,四齣廊,黃琉璃瓦蓋頂,前置重檐抱廈,石砌束腰須彌座為殿基,品級可謂高貴,建造可謂雍容,展示著當時皇家寺廟的煊赫。殿中塑制的橫三世佛,釋迦牟尼居中,阿彌陀佛居右,藥師佛居左,這裡也是清朝皇家舉行法會重要的場所。
在文殿內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薩像,是饒有風趣的佛教文物,過去這尊文殊菩薩像的右肩上還帶著一支箭,傳說是康熙皇帝在五台偶見有僧人與婦女共浴於池,認為有傷風化,於是張弓射之,但僧人中箭後不知去向。等到了菩薩頂禮佛之時,康熙見文殊菩薩肩上插有一支箭,不禁歎曰“佛也如此”。如今肩上的箭沒有了,它以被前兩世班禪取走了。但康熙皇帝給它的封號“帶箭文殊”依然流傳至今。
石碑上水印據說是文殊菩薩足印真跡,經過長年累月的風雨依舊清晰。
朝特興黃教,故三佛前供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左右是他的兩位大弟子賈曹傑和克主傑。宗喀巴西藏一代佛尊的智慧和豁達。殿中幡幔高懸、經案、鼓磬、法器羅列有序,洋溢著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紅衣整肅的喇嘛們就在這裡舉行重大的佛事活動。
天王殿旁青蛙造型排水孔。
菩薩頂山門口天王殿,這座天王殿為扼守菩薩頂寺院的入口處,內供奉有佛教四大天王,菩薩頂寺院風水極佳,位於整座靈鷲峰正頂端。
繼續往下走就是菩薩頂入口了,在菩薩頂上朝禮文殊菩薩十分殊勝,而菩薩頂的歷史故事也相當多,清朝在位皇帝多次來到五台山朝禮,清朝康熙皇帝的老爸順治,據傳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多次來到五台山就是為了找他老爸順治,五台山寺院與整個大清朝的歷史息息相關,也是清朝所尊崇的皇家寺寺院,重森ㄚ被很榮幸可以來到菩薩頂與文殊菩薩朝禮,我默默許下心願,期待下次再來探訪。
菩薩頂顧名思義就是位於五台山各寺廟的頂峰,我站在菩薩頂挑望著五台山境,即將動身穿過這座牌坊共有108 階梯往下走,這座牌坊名為「靈峰勝境」, 相傳康熙的父親順治在五臺山出家,康熙五次前往尋父皆未果,心中遺憾萬分,自此對五臺山的寺廟十分眷顧,特敕准菩薩頂舖蓋琉璃瓦,黃綠藍的屋頂金碧輝煌,康熙御筆親題牌樓的鎏金大字「靈峰勝境」,及石牌坊的「五臺聖境」,他還派兵守護香火供器,五台山對於康熙來說別具意義,對重森ㄚ被來說別具殊勝。
菩薩頂旁佛塔
從菩薩頂眺望過去,下方是五台山各大寺院的建族群,諸如塔院寺、羅喉寺、顯通寺等寺院,都位於五台山中央地帶。
佛教裡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踏上一級台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從菩薩頂正門往上走共計108階石梯,沿108級石台階步步登高,走過去之後就把世上108種煩惱踩在腳下了,而從菩薩頂上往下走意義可不同,象徵著把 108 種煩惱拋在腦後,在往下走的過程中是不可以回頭的,但重森ㄚ被想拍照攝影,在天人交戰之後,我一直走下階梯離開菩薩頂前,我決定頭也不回地向前走,把煩惱拋在腦後了..
大白塔下方就是塔院寺,塔院寺內大白塔是五台山著名地標。
大圓照寺古稱普寧寺,從立寺至今已有700年歷史,位置坐落在五台山台懷鎮靈鷲中峰,寺院北仰菩薩頂、廣宗寺,南瞰顯通寺、塔院寺,東眺黛螺頂、善財洞,西望壽寧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平面佈局南北長,東西窄,依山勢而建,呈一棗核形,佔地面積12600餘平方米,共有圓照寺白塔各種建築物八十多間。
沿著五台山往下走非常的舒服,清朝的皇帝多半走過與重森ㄚ被相同的道路,不同的時空相同的場景,人生短短百年就像一場戲,你無法選擇一開始自己扮演的腳色,但可以找尋自己要的舞台演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