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                               攝氏15℃   

中國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大顯通寺      晴天  

    從五臺山菩薩頂-山西駱陀下來,重森ㄚ被來到大顯通寺參觀。


   在大顯通寺山門前有鐘樓,兩層三簷,十字歇山頂,頂脊四端置有四個龍頭,懸吊十二風鈴。  在二層的閣內樑上,吊有一口 9999.5 斤重的大銅鐘,鐘錶刻佛經一部,字有萬餘,字體端正清晰,是五台山眾寺中最大的一口銅鐘,符合鐘樓石券門洞額上所題的“震悟大千”的金字招牌。  


   羅睺寺位於五臺山台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于唐代。據說由於此處顯過聖燈,所以名落佛寺。明代弘治年間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由青廟改為黃廟,而落佛寺也改名為“羅睺寺”。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據傳,羅睺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它成為五臺山黃廟中很有影響的一座寺院。在山門前有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嚴的氣氛。 





   山門不以四大天王護衛,而使用“龍虎”雙石碑。  大顯通寺的山門正面高懸立匾,上書四個藍底金字“大顯通寺”。  進入山門後,左半間立一古碑,上書一草“龍”字;右半間又一石碑,上書一草“虎”字。  這兩個大字都是明代萬曆年間山西巡撫雷雨居士傅光宅一筆書寫,“龍”“虎”兩字瀟灑自如,氣勢磅礴,完全鎮得住山門鬼神。  


   台懷鎮的大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 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 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台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廟,揭開了五台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他們之所以選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當時五台山叫清涼山,佛經《華嚴經》裡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案可據;其二,兩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鷲峰極似,靈鷲峰又是釋迦牟尼向弟子講經的地方;其三,據說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 於是,五台佛國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連那座山也稱作靈鷲峰了。 


   寺院面積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築四百多間,多為明清遺物。 排列於中軸線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築,很有氣勢。  































   大顯通寺有清光緒二十八年( 1889 )建的大文殊殿,殿內佛壇上與眾不同地供著五尊文殊聖像,他們分別表示五台山的東、南、西、北、中的五座台頂,稱為五方文殊。  這種排列源於密宗的五字瑜伽觀行,在大殿的東西兩面平台上,還有十二尊金光燦燦的圓覺菩薩,他們則是禪宗經典之一《圓覺經》中的十二位菩薩。  大文殊殿的設置說明大顯通寺既是密宗道場,又是禪宗叢林,充分體現了文殊師利菩薩海納百川的無量智慧與融會貫通。  
































































   無梁殿——“七處九會殿”。  該殿面寬明七暗三,長 28.2 米,寬 16.2 米,高兩層 20.3 米,重簷歇山頂,該殿是明萬曆三十四年( 1606 )神宗命妙峰祖師用磨磚券成的一處華嚴道場,因為這裡是唐代清涼國師撰述《華嚴經疏》的聖地,故名“七處九會殿”。  大殿正面有七個拱洞,分別嵌有磨磚雕刻的七塊匾額“法菩提場”、“普光明殿”、“仞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與“逝多林園”。  “七處九會”是指釋迦牟尼佛曾在這七個地方為弟子們說了九次法,從而輯為《大方廣佛華嚴經》。  整座大殿巍峨敦厚,莊重肅穆,內部藻井雕刻精湛,沒有一根樑柱,純係磨磚券成,故俗稱為“無梁殿”(也稱為“無量殿”)。  


   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築物,人稱“顯通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後,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宮,想絕明朝後裔。 這少主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 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入冷宮行讕,李娘娘又氣又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少主交給了徐、楊二人帶走,讓他們好好撫養。 後來少主當了皇帝,懲除了奸臣。 為了感謝母恩,就決定在五台山為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 據記載,這座銅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在現在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兩座大塔(宣文塔)後,正在興建永祚寺(即雙塔寺)的過程中,又奉萬曆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建築的。 




   在大顯通寺“千缽文殊殿”後的清涼妙高台上屹立的明萬曆三十八年( 1610 )由僧人勝洪鑄造的五座組合式銅塔。  這五座銅塔暗合五方文殊的五台頂,現在只有像征西台的“成所作智塔”與象征北台的“法界體性智塔”為原物,其余東台的“平等性智塔”、南台的“妙觀察智塔”和中台的“大圓鏡智塔”均是 1993 年復原的新銅塔。  大顯通寺的這五座銅塔雕刻精美,雕刻內容超凡脫俗,歷代以來一直是五台山的著名景觀之一。  




   大顯通寺銅殿。  銅殿是顯通寺中軸線上的第六座殿宇,重簷歇山頂,外觀似兩層,裡面卻是一室,室內見方,進深 4.2 米,寬 4.7 米,高約 5 米,在四面的隔扇壁上整整齊齊地雕鏤著跏趺而坐的諸佛銅像一萬尊,小巧玲瓏,各具情態,竟然無一雷同,佈滿整個內壁。  殿中間供奉獅子文殊銅像,金容滿月,面目慈祥。  這座銅殿由明代妙峰祖師化緣自民間,於萬曆三十四年( 1606 )監製鑄造於西安。  由於殿為全銅,所以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疑為金殿。  抗戰時期,日本人佔領五台,用刺刀刮取殿頂的金箔,如今其划痕還清晰可見。  據說要不是此殿全銅太重,日本人恨不得將這座無價之寶盜取回日本。  


   無量殿是中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 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製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梁殿。  


    殿高8.3米,寬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國僅有的三銅殿中的一座。 另外兩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 不過就其建築藝術和美觀俊雅而言,那兩座都不及這座銅殿,而且峨眉山的銅殿早巳在戰火中焚燒壞了。 


   重森ㄚ被來此造訪很不巧的碰到在做法會,因為時間關無法等候法會結束登到上面參觀,法會好像台灣跟中國一樣,也是寺廟圖取金錢來源的一種方式...。




    銅殿外觀為重簷歇山頂,共分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 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松柏、鳥獸等圖案。  “龍虎鬥”、“龍鳳配”、“喜鵲登梅”、“玉兔拜瓤”……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門扇的上端都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形態各異,玲瓏剔透。 正面橫樑上的“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更是活靈活現。 第二層的四周,有大約1米高的銅欄杆,其24面門上均有各式圖案。 殿脊的兩端有銅鑄的似龍非龍的寶瓶,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形美麗。 殿內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琳瑯滿目,多達萬尊。 




   大雄寶殿,重頂飛簷,巍峨寬大,佔地約670平方米(一畝二分)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 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 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