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攝氏17℃

新北市瑞芳區猴硐隧道        晴天 

     在阿蝦古早味麵-猴硐駱駝用過午餐,我們沿著柴寮路順著宜蘭線鐵路往北走。

 

     繼續前行往猴硐隧道-猴硐駱駝方向,過介壽橋頭不久見到新的示德隧道,走旁邊的柏油路。  







 

    示德隧道南口旁還保留一小段舊線,作為侯硐站的拖上線,終點還有一副止衝擋。 

 

   廢棄的猴硐隧道相較於示德隧道迷你許多,全長約48公尺,現改建為汽車道,兩端可通視,新建的隧道為鋼筋混凝土構造,而舊隧道則是兩層式的架構,下半部為石砌的構造,上方則是紅磚砌成圓拱形的架構。 

 

    日治時期猴硐舊隧道群乃指「猴硐隧道+員山第一、二、三隧道」四個鐵道歷史建築:蓋宜蘭線鐵路過基隆河鐵路橋樑後,往南有三個連續隧道,通稱為員山隧道群,當地人士則稱之為「三也磅空」。由瑞芳起至猴硐止,台鐵分別命名為「第一員山隧道」、「第二員山隧道」、「第三員山隧道」。 

 

   員山隧道群位於苧子潭對岸的基隆河岸,必須由員山橋跨河過去。在員山隧道群靠山邊,也是有平行的雙軌新隧道,為民國 73 年所建的福住隧道。由員山隧道群再往南則為猴硐隧道,位於猴硐火車站介壽橋邊,旁邊靠山裡也有一個雙軌隧道,名稱為「示德隧道」,也是配合民國 73 年宜蘭線鐵路雙軌拓寬工程所新建的隧道。  

 

   日治時代興建的宜蘭線鐵路,自縱貫線八堵分歧,經基隆市暖暖區的暖暖到達瑞芳鎮境內的四腳亭、瑞芳、猴硐、三貂嶺,穿越大山三貂嶺,至雙溪鄉的武丹坑 (現牡丹站)、頂雙溪 (現雙溪站),再接貢寮鄉的貢寮、澳底 (現福隆) 等站,穿越大山草嶺抵宜蘭線,終點是宜蘭縣的蘇澳。這項鐵道工程,於大正六年(1917 年)12 月,由宜蘭、八堵南北兩端展開施工,原本預計五年內完工,卻由於工程艱難,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工程的延宕,直到大正十三年(1924 年)11 月底才全線通車。  

 

   日治時代興建的宜蘭線鐵路,通過台灣東北角雪山山脈的餘脈,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碰到實在無法跨越的障礙,還得考慮採取開鑿隧道,為的是能截彎取直。隧道工程其中以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最為艱鉅。而瑞芳至雙溪的路段,就有九座隧道,是宜蘭線隧道最密集的路段。這九座隧道分別為瑞芳一號、瑞芳二號、瑞芳三號、員山一號、員山二號、員山三號、猴硐隧道、三瓜子隧道及三貂嶺隧道。
















 

   過猴硐隧道後,則是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遊客服務中心,前方為甕仔潭橋,因橋下的甕仔潭而得名,這裡也是826路公車的起站,不過僅只有假日行駛,便利民眾搭乘前往九份、金瓜石及水湳洞等觀光景點。 

 

   台北往宜蘭的鐵路自日治時期開始建設,原先規劃的路線,是由台北東南方沿新店溪上游烏來穿山越嶺通至宜蘭,明治39年(1906)組織測量隊,由笠野英三擔任主任,率領60多人的團隊,從該年5月2l日開始實測,至翌年(1907)2月27日完成。測量路線是由台北、景尾、新店、屈尺、龜山、烏來、哪哮(信賢)、樟樹溪、Tanroku社、Remogan社、 Karamochi社、Shiratsuku、叭哩沙、雙連坡(埤)、吧荖鬱庄、珍仔滿力庄、宜蘭、四結、羅東、冬瓜山,最後抵達蘇澳,全線約66哩(106公里)。  

 

    日治時代的瑞芳有句諺語:「一錢鑽九孔」,是指瑞芳至雙溪的火車票價一元日幣,可以鑽過九個「磅空」(「隧道」的台語發音),意思是說雖然貴但還是值得。民國 73 年(1984 年),宜蘭線鐵路雙向通車,新建的雙軌隧道正式啟用,日治時代宜蘭線所興建的單軌隧道大多閒置,任其荒廢,而逐漸被人所淡忘。瑞芳至牡丹的九座隧道,除了內瑞芳與基隆河鐵路橋樑相接處的瑞芳隧道,仍保留提供單向行駛之外,其餘八座隧道多半被雙軌隧道所取代。

 

   示德隧道北口有座廢棄的衛兵哨塔,隸屬戒嚴時期警備總部橋隧102連3班瑞芳班,它曾擔負全國重要橋樑、隧道安全防護的重責大任,再往北行翻越一座小丘,走了較遠的距離,才來到福住隧道的南口,福住隧道為雙線,長度393公尺,同樣完工於民國73年。

 

    猴硐舊隧道群位於瑞芳到猴硐之間,大正九年(1920 年)1 月 27 日所完成的火車隧道,因配合民國 73 年宜蘭線鐵路全線雙向通車,所新建的雙軌隧道開始使用,而退居幕後閒置至今。近年伴隨著猴硐煤礦園區的建設,員山一號、員山二號、員山三號、猴硐隧道也由原本被棄置的鐵路隧道,改為未來猴硐煤礦園區的自行車專用車道的隧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