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           攝氏32℃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7號      晴天
    今天來到迪化街,走過小藝埕 -迪化街駱駝 。



   又來到霞海城隍、米苔目-迪化街駱駝民藝埕-迪化街駱駝


   【迪化街 南街】,從永樂市場到民生西路,是迪化街中藥材的大本營,可以詢問各種藥材的使用方式。



   一般所說的「迪化街」,其實是指台北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在清代,老街由南而北分別是南街、中街、中北街、普願街和杜厝街。太平洋戰爭後,由於位在舊台北市西北方,受反攻大陸的大時代氛圍影響,台北市各街道重新依中國行政區域來命名,便以新疆省會「迪化」來做它的名稱。


   咸豐元年(1851),迪化街第一家商舖(迪化街一段154號)「林益順」開在綠油油農田間,便是看上它距大稻埕碼頭不遠,方便貨物進出又不怕淹水的地利條件。二年後,艋舺發生「頂下郊拼」,下郊人護著神祉霞海城隍爺逃命到大稻埕,下郊人的領袖林佑藻同樣認為大稻埕有成為港埠的條件,遂和鄉親在這裡建家園,逐漸形成迪化街最老的「中街」,也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之一。


   迪化街早期的建街發展是以慈聖宮(媽祖宮)和霞海城隍廟為中心,慈聖宮原建於民生西路口,順著媽祖宮往北發展為「中北街」;中街街肆延長至城隍廟前,便出現了「南街」。明治四十三年(1910)市區改正,中街和南街道路取直打通,遷移媽祖宮,舊有閩南式店舖趁勢大量改建仿巴洛克洋樓建築,成就了今迪化街房屋建築樣貌。


   中街一直是迪化街商業重心,清末茶行鼎盛,日本時代,米業、布行、中藥行取而代之,太平洋戰爭後仍是南北貨、中藥、布料全台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現在迪化街布行大多分布在永樂市場附近,中藥行則是迪化街上最強勢的行業。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目前已變成年貨大街。走一趟迪化街,就像穿越時光隧道,可以深刻的體會老台北發展的痕跡。


    因為巴洛克式華麗的風格頗受富商喜愛,所以早年迪化街的商行多是仿巴洛克式的建築,到日治中後期,才開始興起現代主義的建築,也常見到各種風格樣式混合。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是一處古蹟建築(或說:建築式古蹟),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51號、53號,建立於清治、日治交替的年代。千秋街店屋由台北市文化局[1]於2005年3月19日正式審查通過,確立為直轄市定古蹟。


    貴德街在清朝時期分為兩條街,北段的建昌街,南段的千秋街,交界點約為今日南京西路,而古蹟的所在處即是南段的千秋街。

   昔日為茶葉加工店的千秋街店屋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屬於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二樓部份採高窗設計,外牆位置的清水磚至今仍完好保存,同時仍保留原有的陽台、天井、以及竹節式落水管等,而屋頂方面的格局完整,地基方面刻意加高構築,主要在防止淡水河的淹水問題。透過此建築的保存,能夠令人回想、回味十九世紀末的年華古風。


   大稻埕鄰近淡水河是1860年代開港的貿易港埠區,並以茶葉出口最為發達,大稻埕附近成為茶葉的加工製造重鎮,而古蹟的千秋街店屋,正是當年的茶葉加工店。






   因貿易繁華的大稻埕、千秋街一帶,在歷史發展中創出了多項「第一」事物,例如千秋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台灣第一所的官設新式學校(西式學堂)設在六館街[2]、台灣第一所官設專業技術學校(電報學堂)[3]創立於建昌街等。之後,台灣因甲午戰爭而由日本接管,建昌街、千秋街也因此改名成港町(此名稱有「港口、碼頭市街」的含意)。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因為他本身是基督徒、也是當地知名富商,常出面為外商與本地居民協調並解決糾紛,讓事情圓滿落幕,且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除此之外,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不少的貢獻。由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即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

   這棟2層樓的建築,位在貴德街上,這裡在清末是外國人居住的地區,富商、洋行聚集,是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因為在淡水河邊,河水經常氾濫成災,所以這裡的房屋地基比一般高。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此建築樣式為臺北市僅有,十分具有特色。 


   大稻埕/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區,雖然許多老屋已經被拆除,但各個時期的建築都有保留下來,仍能看得出過去一百多年大稻埕發展的歷史,大稻埕最令人驚豔的建築就是錦記茶行陳天來故居,因為不在迪化街上,故經常被人遺漏。


   陳天來(西元1872年至1939年),正逢大稻埕最興盛繁華的時代,他的父親陳澤栗曾擔任廈門怡記洋行買辦,與另一位大稻埕傳奇茶商李春生成為好友,陳澤栗來到台灣後經營木炭事業,作為茶葉培火之用,而陳天來從年輕就協助父親,在西元1891年,陳天來稱讚的就是仿巴洛克風格店屋,而錦記茶行陳天來故居是仿巴洛克風格的極致展現,不過陳天來故居並沒有位於迪化街,因此常常被人們遺忘。


   除了茶葉之外,陳天來對於大稻埕藝文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因為大稻埕兩大劇院,都是由陳天來投資興建,那就是永樂座及第一劇場;永樂座位於今迪化街一段46巷(現已除),曾培養出許多台灣近代歌謠人才,包括李臨秋、顧正秋、詹天馬等人,蔣渭水所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也常在此舉辦活動;位於延平北路二段、保安街口的第一劇場(現已拆除),則是現代話劇、歌舞劇為主。


   陳天來成立錦記茶行,經營茶葉製造與販賣,多年經營後,於1927年成為台灣茶葉公會會長。



    錦記茶行陳天來故居於西元1923年完工,建築形式為中西折衷三層洋樓,工法細緻,左右兩側凸窗及頂樓兩側圓形山牆,二樓開闊陽台是此宅尊貴的象徵,建築後方有一庭院,可見假山佈置,直通西寧北路,而當時貴德街名為建昌街、千秋街,是台灣第一條現代化街道,大宅直接對著淡水河,可看到淡水河美景,因為淡水河逐漸淤積,陳天來故居對面興建樓房,遮蓋大宅的視野,而貴德街上許多洋樓也逐漸拆除,使得大宅孤單地矗立於此。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